詩經對後世祭文的影響
金門冬至祭祖文中常有一句「天山荒作」,「對越綢繆」,這是祭文中的通用文句,它的意思是祭祀時在祭文中答謝頌揚祖先,感念祖宗開山墾荒的艱辛與偉大,子孫此時祭祖情意真摯地頌讀祭文,感謝列祖列宗,典故出自《詩經》。
那為何要在祭文中寫道天山荒作呢,天山荒作和祖先又有什麼關係呢?首先「天山荒作」出自《詩經‧周頌‧天作》這首頌詩是周武王在岐山祭祀周古公亶父至文王的周朝歷代君主。原文為「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上天造高聳的岐山,大王開墾它。大王經營它,文王繼續治理。他率領民眾來此,西岐有了平坦大道,子孫保有它,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簡而言之就是答謝祖宗留下這塊土地,讓子子孫孫能有個立錐之地。
那什麼是「對越」呢?「對越」猶對揚。意即答謝頌揚。《詩‧周頌‧清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毛詩下》:「『對越在天』與『駿奔走在廟』相對為文。『對越』猶對揚,言對揚文武在天之神也……揚、越一聲之轉。」 漢‧班固 《典引》:「亦猶於穆猗那,翕純皦繹,以崇嚴祖考,殷薦宗配帝,發祥流慶,對越天地者。」宋‧蘇轍〈論明堂神位狀〉:「今者皇帝陛下對越天命,逾年即位。」上引資料都是答謝頌揚的例子,雖然也可以解釋為指帝王祭祀天地神靈。例如:晉‧劉琨〈勸進表〉:「臣聞天生蒸人,樹之以君,所以對越天地,司牧黎元。」《宋史‧禮志二》:「當愁慘之際,行對越之儀,臣等實慮上帝之弗歆。」《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天子親祀郊廟,所以通精誠,逆福釐,生蒸民,阜萬物,百王不易之禮也。宜講求故事,對越以格純嘏。」
在「天山荒作,世德厥修……陳牲瀝酒,對越綢繆」之文句中,答謝頌揚和帝王祭祀天地神靈都能解釋得通,但在文句邏輯上答謝頌揚的解釋似乎更好。
何謂「綢繆」呢?「綢繆」的解釋有好幾個,此處則是指情意深厚、情意殷切的意思。漢‧李陵(與蘇武詩)之二:「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魏‧吳質〈答東阿王書〉:「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清‧呂延濟注:「綢繆,謂殷勤之意也。」元‧張昱〈醉題〉詩:「情在綢繆歌白苧,心同慷慨贈青萍。」鄭澤〈佩忍初來長沙即席奉贈〉詩:「靈均餐落英,讌席聊綢繆。」上引資料都是情意深厚、情意殷切的例子。
其實《詩經》對後世祭文的影響還有很多文句,例如〈清廟〉中的「於穆清廟」、「肅雝顯相」、「不顯不承」等等,不勝枚舉,僅就我青年時期所困惑的兩個詞彙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