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居士的融和人生觀
感謝佛光山金蓮淨苑住持永勤法師,送我一本經書─《維摩詰經》,讀後很是歡喜,維摩居士的融和人生觀,啟發我良多。
星雲大師說:「假如有人問我,在佛教裡你最歡喜的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最歡喜的就是維摩居士。維摩居士是誰?所有信佛、學佛、行佛的人統統都是維摩居士」。又說:「若要問佛教經典裡最富有哲學思想、最富有文學意味的是哪一部?《維摩詰經》應該是首屈一指了。」
從《維摩詰經》裡,進一步還可以了解到,維摩居士在生活中實踐的是「融和的人生觀」,就是人生獲得幸福美滿之道,如果我們也有「融和的人生觀」,我們就是維摩居士了。
過去無理可惡的提婆達多不斷地陷害佛陀,佛陀不但不怨恨,還感謝他,說他是自己的逆增上緣。確實,人生需要依靠種種的緣分來促進成長,而無理的事情,可惡的人有時也可以刺激我們增上,能夠接受逆增上緣,心胸就更為寬大了,就是實踐維摩居士的「融和的人生觀」。
回想民國六十二年,我從金寧鄉長調任金門縣政府民政科長,來到金城上班,為了生活方便,我從金寧湖埔四知堂,遷居金城四知堂,接連擔任公職三十餘年,工作繁忙,加上後來同住老家的親人、兄弟家人,逐漸遷居新加坡與台灣,湖下老家沒人居住,我更少回老家關心了。
城中校長退休後,公務生涯結束,無官一身輕。我常回到湖下老家故居祭祖,才發現老家祖厝已坍塌,祖地已淪為垃圾場,深感愧對列祖列宗,於是就和愛妻商討著手研究整建祖厝與整理祖地。
當年閩南式的古厝,如照原狀整修,可以向政府申請補助。因祖厝我只有四分之一的產權,整修必需要向新加坡與台灣的親人,請求同意我整修,他們都表示同意我整修,但無法跟我分擔整修費用,我回答能同意我整修,我已經很感恩了。於是由太座寫信向他們取得同意書後,再報縣府申請,縣府補助一百萬,自己配合款也要一百萬,我們用台幣二百萬元,簡單完成古厝整修。後又請來裝潢師幫我製造壁櫃,把兩間廂房闢建成圖書室和文物展示室,大廳布置除擺放財子壽圖像,狀元座牌上佛龕、祖龕外,正面上端懸掛我祖父母、父母與叔父母的遺照,兩邊布置我的書法作品。很高興把祖厝整修布置活化完成,感恩祖宗有德,保佑我們一家人平安順遂。
我家在湖埔國小後不遠處,有一塊袋地,它像一個畚斗,三面高一面低,因長年沒有耕種,淪為鄉人倒垃圾的地方,垃圾堆多了,風大會吹到路面,村公所乾脆建一道牆圍起來,讓垃圾不能飛出來,也讓鄉民方便了在那裏依牆堆放雜物。當年我很少回家,也不關心這事。三十年後,祖地已成為垃圾場,雜樹叢生,進出祖地的一面地又被圍牆、雜物堵住。我要整理就延伸出許多問題。因袋地進出口的土地沒登記,變成為公有地,我要開發要向縣府申請才可,等我請准後要進行整理,卻碰上依牆堆放雜物的一對財大氣粗父子強烈向縣府抗議,說為何圖利我破壞公物?縣府人員怕麻煩,趕快收回成命。我想我是要來美化家鄉環境,並不是有所得要破壞公物,既然有人阻擾,我就不做了,我以為美化家鄉環境,能做多少算多少,一切順從因緣。為了避免造成糾紛,我請開怪手的李先生從我家另一塊地進去,因為是袋地,挖起的雜物無法運出,應變措施就是就地掩埋,李先生很配合也很靈光,挖一段埋一塊,最後把地整好,意外地發現,這塊地從此不再淹水,以前下大雨就變成小水塘,淹死所有植物,現在地能吸水不淹了,這是以前從未想到的事,我卻因受阻撓的應變,而獲得最完美的成果,現在所種的三十六棵櫻花,已經茂盛長高開花了,如今春夏間,從馬路上經過就能欣賞到它的美。
確實,人生需要依靠種種的緣分來促進成長,而無理的事情,可惡的人有時也可以刺激我們增上,能夠接受逆增上緣,結果反而比原計畫完美,這就是我們所要的「融和人生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