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馬的小童
隆冬清早,天邊剛露出魚肚白,冷風,從海邊一路橫掃過來,呼嘯不已。身長僅及花崗岩半牆高的天陽,緊縮著脖子,仍然無法阻擋寒冽刺人的北風,從腦後勺灌入,穿越背脊,直達毫無禦寒的腳ㄚ底。
四周靜悄悄,只有風颯颯。
赤土遍布的島嶼,屏蔽的樹林不多。海風捲起塵土顆粒,飛舞空中,如錐刺針扎,打在臉上。暗沉的天色,隨著馬蹄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轉亮。
天陽,九歲,一個無父的小孩,比別的孩子來得早熟與懂事。每天早起,為人洗馬,村莊內文添伯和天肯叔兩家,各養一匹馬,都是載人或運輸貨物的交通工具。兩匹馬,他每早輪流洗,賺取微薄的報酬,或以工換糧,換得大麥小麥或紅落穗等雜糧,為家裡注入溫飽。
金門縣志記載,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金門民間養馬風氣,不知是否因此代代相傳,民國初年馬匹確實是烈嶼島的交通工具。但是,能養馬者莫不是有僑匯資助,或與廈門有商業往來的富貴、仕紳人家。
馬,雖是動物,也有牠的靈性與脾氣。他與牠,相處久了,培養出朋友般的感情。洗馬的工程,對於還是孩童的天陽,雖然挑戰,日積月累,總摸出一點竅門。清早,他把馬牽出馬廄,立在屋角或井邊,馬首用韁繩套牢,馬兒無法任意亂動,就好辦事。馬兒身上,肥皂擦抹,鐵排刷用力來回刷,再舀水沖洗,最後梳理馬毛,步驟一個接一個,苦差事般用盡了全身力氣。
一瓢瓢木勺的井水,冰冽如霜,從木桶舀出。一不小心,雙手被鐵排刷勾到,加上冷風與冰水,指甲邊緣裂出隙縫,紅血珠點,微微滲出。足下的冰涼,腳趾的凍瘡,寒風吹來,疼痛不已。一聲哈啾,兩行鼻涕直流,情急之下,揚起手肘,刷過鼻尖,衣袖瞬間濕漉一片。
腦海中,一閃而過,是祖厝內私塾裡,長袍馬褂的「先生」(老師)的身影。先生,來自大陸廈門,禮聘渡海來烈嶼島私塾裡授課。天陽常遇見他在村裡走動,一派溫文儒雅、飽讀詩書的神態,深受村人敬重。家貧無力繳束脩的天陽,上私塾讀冊,是他的癡心嚮往,如果能讀冊,那該有多好。於是,每當有空時,他便偷偷地跑到私塾的窗外,偷聽先生授課,講解古文釋疑。
水的冰冷,指甲裂縫的疼痛,熱烈地喚起他莫名的渴望,想要求知求學問的渴望。突然,一股巨大的聲音,從他心底迴響起:「等我長大,再也不要洗馬了。」他自己被這聲音嚇了一大跳,因此洗得更起勁。彷彿,洗著洗著,洗出束脩來,洗出他窗邊的小身影,有朝一日能夠堂堂正正走入室內,求學問,期待長大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
天,似亮未亮,闃靜無聲,只有馬兒的呼吸聲與天陽的沖水聲,互為節奏。天陽可以感受到馬的乖順,表示他洗馬的功夫,已馴服了牠。馬兒經過他認真的梳洗,看起來晶亮有神。當他將牠交還給主人時,從主人滿意的眼神,與遞來的酬勞,這些無形的鼓舞,在他童稚心靈中,升起一股小小成就感,讓他暫時忘卻了寒冷。
寒冬洗馬,給了他人生方向。
低頭望著一雙皸裂的手,如他出生的島嶼,困厄偏僻,籠罩著生計的困難。但是,這一切提煉出生存的鬥志,如羽翼飛翔,穿透花崗岩硬牆與線裝書的字,抵達夢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