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刺桐樹下的懷思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1,679

廣州是革命的發源地,先烈中路的黃花崗公園,紀念著1911年4月29日(農曆3月29日),發動攻打滿清總督府,浴血戰鬥中犧牲成仁的72位殉難烈士。國父孫中山在烈士的陵園上題著「浩氣長存」四字;沿著兩旁的階梯往上走,有世界各地華僑贊助革命事業的獻石,左方一面砌石刻下:「中國國民黨神戶支部黨員王敬祥獻石」字樣。這位愛國的僑領王敬祥即是金門山后村人,同父親王國珍利用25年的時間,共建有閩南式二進住宅16棟,家廟及鄉塾各一棟,配置成三列,建築風格極其精緻優雅,也是目前金門民俗文化村的前身。
福建與日本的交通航行受海流和季風影響,有著便利悠久的歷史淵源。金門人陳發興最早在日本設立「泰錩號貿易行」,鄉親往外發展經濟的成功典範,同鄉邀約陸續移往日本者眾。光緒六年(1880年)倡議在后浦同安渡頭建造石橋,以利船渡,其碑記便有神戶德豐號、神戶源泰號、神戶王晴波、神戶周史圖、神戶陳睿圃、大阪源慶號等過往日本的船商捐贈款源。
王國珍於同治年間先到長崎落腳,然後在神戶創設復興號貿易公司,主要經營販售來自中國北方的雜穀、大豆、豆粕等生意。商務繼而在大阪、橫濱、上海、台灣、廈門等地力謀推廣,並設分棧於營口、大連、煙台、哈爾濱諸商埠,因而致富數百萬,初被推舉為神阪閩粵會館主管,並總理總商會。由於平日樂善好施,做事任勞任怨,深獲僑界的擁戴。王氏晚年返回金門故里,依然熱心公益,力行造橋鋪路等諸多善舉,同時為照應族人生計,教育後生,將山后的16棟宅第配與族人居住,並禮聘名師在鄉塾海珠堂課讀經籍,有儒商長者的風範。
王敬祥最初任職於日本正金銀行,後繼承父業,商務更向南洋印尼推展。他被選任為日本華僑總商會會長,自明治末年起,已是僑商統一聯合會的領袖,也就是現在社團法人中華總會。在金門山后的海珠堂懸掛著一張國父與王敬祥等人的合照,王敬祥不僅實際追隨國父革命運動,且提倡以實業報國。民國元年3月16日他用僑商統一聯合會的名稱向實業部申請辦興業貿易會社。廈門博物館還藏有一份《創設十實業討論會意見書》,以研究實業進行辦法,並聯合全國商界,互相疏通事情,增進共同利益為宗旨。共同簽署起草者有王敬祥、林爾嘉、林文慶、葉崇祿、張鴻南等地方官紳人士。
來到山后中堡的民俗文化村,百年前屋主贊助國民革命的熱情,正如刺桐樹繁茂怒放般的澎湃洶湧,凋謝落地的花朵也傳遞著人間無私的赤誠之愛。
如果經過門牌號碼60號的喜慶館時,請放慢腳步思索景仰;這裡曾是王敬祥先生在山后的故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