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是人人必學的生活教育
技藝是人人必學的生活教育,它是我們生活的大部份,不應抽離而漠視;隨著時代演進與價值觀歧異,社會分工愈細,技藝愈專業。愈專業的技藝留給匠師或技術工程人員來執行,若是一般生活中的簡易技能,則應由自己來操作。可惜一般人感受物美價廉,汰舊換新容易,吃頓飯叫外賣,小家電故障了送檢修,嫌傢俱老舊找一體成型新品牌,遇到故障常習以假手他人,反而漠視不學。如此,不但與專業技藝隔閡,就連一般技能也生疏。
金鼠年大禍臨頭,遭遇世紀病毒蔓延人類社會,封城與關島成為不得不的防疫手段,人們形同自囚似的禁錮,隔離檢疫、居家自主健康管理、或被限制自由,此時食衣住行育樂完全亂了套,產業需要紓困,人員放無薪假而無所適從,唯一風險控管之道,就是自我危機處理,一切靠自己!生活技藝更形重要。
不論是企業體的轉型,如向來推銷金門特產的良金牧場改賣便當,或如個人的創新研發,如林金豆小姐的保存吉仔花傳統技藝,改良為纏花擺飾物與盆栽之創新發展,或者響應縣府號召而於0311日完成「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1080小時課程之19名結業者,都是把技藝學習當作生活中進可攻退可守的典範。
由於金門傳統建築需要保護傳承,縣府特別擬定了一個107-109的三年期計畫,納入國立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的推廣教育計畫;文化局曾於民國107年代辦「金門傳統建築匠藝傳習暨古厝修復技術展示計畫(第一期)」;民國108年開辦「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邀來國寶級金門文化獎得主翁水千、李清海等大師授課,這是專門技藝的保存與傳承。剛出爐的建設處文水成處長宣佈持續辦理兩年期計畫109年第一期課程,呼籲有興趣者參加。
現代技藝是以文創為主,最早開先鋒者是民國104文化局「閩南流風‧金門好漾」徵選作品展,之後民國105年為建構金門縣成為創意生活之都,整合文創聚落及街區,發展金門文化、設計、工藝,推出《金門演義-金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最具具代表性,有助於帶動產業設計加值與創意人才養成。以「採集花磚故事,拼貼島嶼記憶」,自創捲毛力卡 Quemolica品牌之設計師石怡蔚等年輕文創家紛紛崛起。
因應生活需求之社會百工百業,各有其專業技能;然而一般家居生活中之技能,卻源於教育改革與社會轉型而漸漸流失。技藝課程從有工藝、家事、童軍,因智育課程掛帥而變身為生活科技、綜合活動,最後被稀釋;雖然國中端為試探職業性向而設置少量技藝課程,但非必修也不普遍;後期技職學校招收了不具技藝素養的學生而需花一番工夫啟蒙,後期普通學校因升學壓力,不在意技藝學習,而無法銜接。時下年輕世代瘋按鍵外,不識五穀雜糧,不諳簡易修復技能。寧願去便利商店當店員,也不想學技藝的苦。
隨著人類生活進化,多元文化交流、互動、融合,社會翻新的需求,而孕育各種新穎教育內容;是故每種實驗教育,廣泛推動為課程,就是一番教育改革;倘若發現不符實際需求,就會停止,損害的是被迫實驗的學生及其家長。本縣第一間「國民中學區域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去年於金城國中揭牌啟用。規劃「電機電子」、「餐旅」兩種職群課程。這是中央企圖翻新技藝教育的一種實驗型態。然而翻看其法規內容,同樣犯了既想開放創新,又不想大膽施作的弊病。例如參與對象,向下扎根至區域內國小五年以上,讓技職試探與體驗提早落實於國小階段,是創新發想;然而每個中心不能添購大型機具或建造新技藝教室,又套入自限。本縣應以該中心為軸心,結盟農工職校優勢與合作廠商,向周遭學童與社區開放,推廣為普及性技藝學習,教育鄉親為家居生活增添樂趣,充實社區生活。
技藝學習可以是人人的社團活動。教育既是隱形建設,應為生命點亮一根蠟燭!俗語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百工百業,靠的是技能之創新研發,一技在手,為職場所用,為家居生活所需,因此它可以是年少學習,甚至應廣及樂齡學習,全民終身學習之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