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強恕 逛牯嶺街
民國五十九年秋天,我進入私立強恕中學,被編入高一第十一班,此班是由入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編成,但我沒有喜悅,因為初中我已多讀一年,考不上公立高中,來此就讀有些慚愧。每天早上六點以前,急急出門,趕赴中和中山路的積穗車站,搭公路局班次不多的公車,抵北市中正橋頭下車,再快走一段曲折巷弄,轉入汀州路上的學校。
在積穗站候車的學生不少,有北一女,還有同村的建中高材生,鄰村也有建中及成功學生,男生們從小認識,但長大後彼此生疏了,候車時都在用功,不是背英文單字,就是背誦課文。大家都渴望升學,在台北要考入公立高中不容易,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入大學門更窄,台灣全島有不少高中,當時考進大學日間部的學生數,經常掛零。親友由金門來台,帶來《金門月刊》,某期上面刊載金門高中民國五十八年,有四位考上大學日間部,日後逐年增加。
強恕中學當時有高中也有初中部,在我班任課的老師,大部份都很認真,有些是名師來校兼課(日後我轉讀光仁高中,又見到生物毛老師到光仁兼課)。有一位台大歷史系畢業的男老師,新生訓練時講述國際現勢,見解知識讓我欽佩,但開學後正式教歷史課時,就沒那麼認真了,常說學生自已看即可。開學不久,學校舉辦班際籃球賽,我班獲勝,場外有人一再叫囂,甚至來教室恐嚇,我自忖修養欠佳,心想日後若不轉學,恐怕會與人衝突。當時的強恕學生,道上已小有名氣,學生在外打架滋事,偶可見警局少年隊的紅色吉甫車駛來學校辦案。
導師張斗樞先生,任教國文,施行愛的教育,學生若早自習遲到,他會向學生彎腰行禮道早,嚇得我們不敢晚來。他很愛國,班會導師講話,憂心講解台灣的國際關係,說自由中國處境日益艱難,弱國無外交,勉勵我們要多讀書,充實自己,以備日後為國效力。他用心良苦,言辭懇切,讓我們很感動。
我自幼即喜閱讀,但國小所看之書以漫畫為主,日後看書也未精挑細選,兄姐租借武俠小說或文藝愛情書籍,我也跟著看。初中自省立板中轉讀金城國中,課餘喜逛莒光路的書店,名作家柏陽(本名郭衣洞)的書正風行,柏陽行文風趣詼諧、挖苦諷刺兼而有之,我去書店閱覽,常看得不亦樂乎。到了強恕,發現圖書館雖不大,但借閱方便,偶去借閱世界文學名著回家瀏覽。
高一下學期,為了提昇自我,晚上到羅斯福路附近的志成補習班加強英、數,每天放學後,從汀州路穿過廈門街,再經牯嶺街到補習班。牯嶺街以販售舊書聞名全台,一路走去,各家書攤,停停看看,從此養成在舊書堆裡淘寶的嗜好,我曾搜集甚多雜誌,如《文星》、《中華》、《陽明》、《傳記文學》、《中外雜誌》、《現代文學》、《純文學》、《幼獅文藝》、《青溪》等。高二轉學光仁,但我得空仍常去牯嶺街穿梭尋寶,讀了不少奇書怪文,這些書或許影響了課業,但也帶來不少樂趣。
我在強恕只讀了一年,但它對我影響不小,就讀強恕期間,養成了逛書攤、收集資料的習慣。強恕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曾培育了很多名人,如:前監察院陳履安院長、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旅美鑑識專家李昌鈺、前大法官董翔飛、前立委帥化民、退輔會馮世寬主委、刀劍收藏家王度、名作家蔣勳、朱秀娟、名演員葛小寶、巴戈、名舞蹈家曹金玲、主持人包國良等,均為強恕校友。陳履安、馮世寬都曾擔任國防部長,我就讀強恕時的董事長顧祝同將軍早年曾任參謀總長、代國防部長。民國六十五年後,強恕每逢校慶,常舉辦學生軍訓檢閱,顧一級上將擔任大閱官,雖然已是近九十高齡,但他全副戎裝,佩帶勳章,精神矍鑠,動作敏捷,一一回禮,登臺訓勉學生,聲音宏亮,日後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