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想當然耳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建樹。
點閱率:5,399

宋朝的蘇軾在進士應試的策論,寫了篇有名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主考官歐陽修非常欣賞,其中有段特別的文字: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於此,皋陶曰:「殺之。」三,意思是皋陶這個酷吏說:「殺了他。」而且,因為很重要,所以連說三次。堯曰:「宥之。」三,則是仁君堯聽見皋陶的話,說:「原諒他。」並且也是連說了三次,當然也表示很重要。可見今日很多網路語言的說法,在古代早就已經司空見慣,並非什麼新鮮事。
只是,這段堯與皋陶對律法各自詮釋的故事並不見於史書,歐陽修遍查典籍,卻完全找不到這樣的典故,於是問蘇軾語出何典?想不到東坡先生的答案竟然是:想當然耳。意思就是這是他憑空想像的,完全只是蘇大學士自行腦補而成想當然的創作。
凡事講究考據典章的歐陽修,遇上浪漫不羈的蘇東坡,原來就是各領風騷,如果只是寫寫文章各自表述,那就各開各的花,各自芬芳。然而,若是換成攸關眾人利害關係的事,諸如公共政策之類,其標準的斟酌取捨,就涉及制度的設計;雖然,無論準繩如何,是精實或是浪漫,一定利弊互見,但判斷的那條線應該要一以貫之,否則內在不一致的下場,標準總是搖擺不定,只會一再凸顯腦補的無知。說穿了,想當然耳就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思考盲點,而這樣的想法經常害人不淺。
年初以來,自對岸中國傳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因為有過往SARS的前車之鑑,政府隨即禁止口罩出口,但有人卻認為此一政策是刻意針對中國,實屬相當不友善的作為。但歷來的貿易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其實是口罩的進口國,且台灣進口口罩的大宗就來自於中國,在對岸疫情嚴峻的情形下,自然再無出口口罩至他國的道理,而台灣對口罩既然供不應求,增加產能尚且吃緊,限制出口就更顯得是不得不然的處置。
此外,有人任用年輕人,看中的是年輕人創意與創新,然而,換成別人用年輕人做事,卻批評會經驗不足;有人主張發放消費券可以繁榮、振興經濟,但若是別人主張發還超徵稅額的福利,卻成了政策買票的嫌疑。凡此種種族繁不及備載,好與不好、對或不對,只是全憑一己恣意任性,也都是「想當然」的結果,說來很像是黨爭,而黨爭從來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因為爭奪資源而互不順眼,久了就忘記原來的初衷了,究其因,還是「想當然」的先入為主成見作祟,以至於事理邏輯全部放棄,而事實根據亦無關緊要,長此以往,並非社稷之福。對了,東坡先生所處的宋朝正是黨爭得厲害的年代。
然而,人都有喜歡當法官的傾向,若如此內在小法官的主觀價值判斷,經常宰制了客觀的事實真相,類似於亡鈇意鄰的陰影揮之不去,似乎也是想當然耳的結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