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豆梨的訊息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妙玲。
點閱率:2,089

少女十七、八時,我看到的愛情是,在朗朗春日風和氣爽的午後,五十初度、兒女離巢的夫妻倆,手牽著手,漫步走過東門市場,經過模範街,在金碧輝煌的霞光照耀下,緩緩走向長斜坡,穿越民生路,回家。不必要計較揮汗幾許,也無須度量步數幾何,讓橘暖的夕陽餘暉給拉長了的身影,閒適自在,互偎互依。我見證了最美的愛情,瞬間鐫刻,有一種愛,叫做青梅竹馬,叫做相知相惜。
三十而立,我聽說的愛情,是前線與後方,作育英才的年輕男子與出身大戶千金的護士,憑藉為人代筆家書的魚來雁返,成就了烽火姻緣。忙完農活家事的夜裡,年輕小倆口就著煢煢燭光讀報,國家大事、地方新聞、副刊文學,一字一字讀得興味盎然讀得有趣,讀到燭火四竄,報紙起火燃燒而不自覺。那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戰地清貧生活中既困苦也浪漫的愛情。
2014年夏至,詩人吳承明車禍遽逝的消息如六月風雪般在浯友網絡間散漫紛飛。
吳承明是誰?1953出生在金門吳厝、就讀金門高中一年級時開始寫詩、曾任高師大風燈詩社社長、作品曾獲64年復興文藝營散文創作獎第一名、69年獲得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獎、作品曾入選源成版《分類小品文大展》、綜合月刊張曉風主編《錦繡天地好文章》……。我從文字爬梳中粗淺認識了金中學長、詩人吳承明。而後詩(文)友、同學、內弟相續為文悼念他,一時之間,詩人、詩心、詩言、詩語,持續交錯盈滿了整個2014。
驟逝的詩人有夢: 其一是開滿豆梨花的金門島;其二是搶救一條從元代蜿蜒而來的古街--沙美老街;其三是找回料羅灣往日的榮景。
遺願未成,圓夢不易。
詩人的妻為詩人編輯了《落日與煙》《烽火的訊息》二本紀念詩、文集,詩人的大夢於是有更多人看見。
詩人的妻透過企劃提案,一封又一封電郵聯繫,一通又一通電話詢問,一個單位又一個單位協調溝通,一個又一個難題化解,籌辦「豆梨祭」活動、船運寄回數百棵豆梨苗、尋覓妥適的地點種下豆梨苗……。經過這些年的栽種、灌溉,「其花五瓣,狀似梅花,花瓣雪白花蕊帶些粉紅,花開串串纍纍,花落如雪紛飛」,豆梨花,金門再現芳蹤。
煙花三月,在「金門島漫山遍野開滿豆梨花」的大夢實現之前,豆梨似雪,先行飛滿了臉書牆上。
照片背景不管是五虎山、太武山麓,或是植物園、金門中學校園、私人宅院,豆梨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一串一串、一株一株,詩人的豆梨花夢,蔚然成林成海。我們尚且期待著詩人的第二個、第三個大夢!
豆梨紛飛的三月,我看見了一種愛情,那是家園大愛,詩人的妻早已用詩的語言接手詩人溫柔低調的請求:「豆梨復育種種/沙美老街重建種種/料羅觀光漁舟種種/你低到塵埃裡去的請求/用粉身碎骨做最後溫柔的請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