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疫情下的人際疏離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肅民。
點閱率:2,949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迄今造成全球確診破130萬例,逾7萬人不治。有人形容這場無煙硝的戰爭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但範圍更廣,目前波及一百八十國,造成全世界鎖城、鎖國比比皆是,原本天涯若比鄰,如今大家都想隔離自保,這場疫情所造成的人際疏離更是值得大家關切。
 如何和人群保持安全距離,已成個人的防疫要務。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一詞,更成為目前最為火紅的詞彙。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初步規畫,在非特定人場所,室外的社交距離至少一公尺,室內至少一點五公尺。如果因特殊狀況無法達到,要戴口罩或使用隔板,這是目前台灣面對疫情,在社交距離最新的規範。
 隨著社交距離的要求與落實,人們在室內室外有可能和人群接觸的場合,戒慎恐懼之感,可能油然而生。所謂的社交距離就是一種空間距離。在疫情蔓延時,為避免或減少病毒的傳播與感染,保持適當的空間距離,是絕對必要的。但疫情蔓延狀況,可能非短期間即會緩和或結束。由於疫情的拖延,若人們持續和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極可能連帶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而形成和他人產生疏離的心理距離。
 由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率和死亡率持續攀升,各國政府祭出封城、鎖國、居家隔離、停工停課等防疫措施,形成全球有逾10億人「禁足」在家;「沒事待在家」「沒事少出門」已成為不傷己、不誤人的新生活指引。
 像以嚴刑峻法著稱的新加坡,日前已修訂傳染疾病法,限制人和人距離不能「少於一公尺」。任何人在公共場所只要刻意坐在與他人距離一公尺內的位子、故意坐在標示為不能坐的位子,或排隊時故意站在與他人距離一公尺內的位置,都會被視為違法行為。違規者最高可處以新幣1萬元(約新台幣21萬元)罰款或被關六個月,或兩者兼施。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於3月17日提出報告表示,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僅是發生在幾個星期內的事情,它可能將永遠停駐在我們的生活裡。
 《遠見雜誌》最近公布與精神健康基金會合作的「2020年孤寂大調查」結果,發現有44.2%國人經常感到孤寂。對比2014年「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結果,驟增12個百分點,發現逾4成民眾經常感到孤寂,對比2014年「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結果,驟增12個百分點,30歲以下年輕人更是高風險族群,逾6成有濃厚的孤寂感。
 瘟疫宛如世界末日降臨,鎖國、封城、管制、關閉紛沓而來,人們被迫自我隔離。於是,社會疏離亦催生了孤寂這隻隱形病毒,以情緒困擾當養分,逐漸長成足以噬人的「黑洞」。
 根據統計,日本每年約有4萬人是「孤獨死」,在和外界完全隔絕安靜的死在家中,直到警方破門而入才發現。有日本專家預計這樣的死,到了2025年將增加到10萬人「孤獨死」(Kodokushi, lonely death)這個名詞近年來在日本討論度相當高,也因為這樣的死法衍生專門處理「孤獨死」清潔行業興起。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雖然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但是同樣的導致了很多人變成了「低頭一族」,網絡使人們變得冷漠,疏離了人們的距離,於是「宅經濟」盛行,「宅男」、「宅女」當道,因為科技而造成的人際疏離已經十分嚴重,這次因新冠疫情讓人際疏離雪上加霜,吾人更應正視、反省何以致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