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悼楊牧 談東海往事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先正。
點閱率:3,165

三月在台,驚聞詩人楊牧病逝,從報紙及網路看到不少悼念詩文。
楊牧是我東海早期學長(他歷史系轉外文系,我讀中文系),本名王靖獻(從母姓,弟妹皆從父姓楊),其父兄弟多人年輕時,即從桃園遷居花蓮,父開設印刷廠,喜讀漢文並曾訂閱《自由中國》,母親本是台北小姐,嫁來花蓮,王靖獻在花蓮出生,自幼喜愛文學,就讀花蓮中學初三即與高中學長陳錦標辦詩刊,早年筆名葉珊,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著述現代詩文不斷;一九六四年九月抵美國愛荷華大學深造,二年取得創作碩士。一九六六年選擇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及愛荷華大學也通知錄取),在柏克萊見證了60年代的美國學生運動。三十二歲改筆名為楊牧,以詩文積極介入社會。他與林衡哲曾共同主編志文出版社的新潮叢書,影響台灣文學界,王靖獻成為大詩人,也是著名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詩人向陽讚楊牧,是根植臺灣的文學巨樹。楊牧自言使用漢族文字,創作台灣文學。
一九七三年我負笈大度山,隔年識得中文研究所一年級劉滄浪學長(中興外文系畢業),他偶有作品刊在中央日報副刊,劉住花蓮,喜愛並推崇葉珊散文,託我在台北買大林版《葉珊散文集》(原是文星叢刊)多冊,分贈友好,我透過葉珊的文字,想像久違的金門家鄉。日後隨緣購閱葉珊作品,曾購得文星版詩集《燈船》(也是文星叢刊),書中第二輯有〈佳人期〉、〈菜花黃的野地〉、〈馬纓花〉等十八首「情詩」,葉珊在序中說明這些都在金門寫就。
一九七七年我返金任教,國中國文課本輯錄〈料羅灣的漁舟〉一文,師生共同研習王靖獻的詩文。某日購得楊牧《飛過火山》(洪範書店.民國七十六出版),書中有篇〈那迎面的風-哀悼唐文標〉,楊牧寫道:「多年前在臺北,在一場亂七八糟的關於現代詩的論戰之後,我對(唐)文標說:「全臺灣我和你認識最久,而我也正是第一個被你拿來開刀祭旗,向前大罵現代詩的人,對不對?」他先是一楞,繼則笑嘻嘻說些別的。……一九七六年春天我應東海中文系之邀返大度山演講,適逢文標陪楊逵先生到東風社舉行座談。我們在舊招待所同桌共餐,飯後散步偕行於校園之上,提到些柏克萊的故友往事,正感慨間忽然看到東風社新貼了一張海報,上面寫明是歡迎我們兩人上山,又大字引金庸詩道:「結客四方知己遍,相逢先問有仇無?」我們面面相覷,不免於尷尬中湧起一些傷感。從那天以後,我私下橫一決心,遂與我大學時代最珍惜的東風社一刀兩斷。」(182、183頁)
我原先不太懂楊牧為何勃然大怒,後來翻查舊書,看到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志文出版社. 民國六十三初版)的〈柏克萊〉篇中,才知楊牧就讀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的指導教授陳世驤先生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忠實讀者,曾以狂草寫了《雪山飛狐》裏的引詩:「結客四方知己遍,相逢先問有仇無。」給他,所以,楊牧認為東風社的人在譏刺他。
我是東風社的成員之一,對這張海報已記不清了,此事或許可問問當時東風社的前後任社長林劍奇(工業工程系)、陳南吉(國際貿易系),此事或許是個料想不到的意外。當日,唐文標陪楊逵先生到東風社舉行座談會此事,我也亳無所悉。但中文系邀楊牧演講,我聽了,但距今時日久遠,也忘了他所講內容,只記得演講會後陳忠信(數學系)邀與會社員陪楊牧先生,過中港路去陳同學住的東海墓園旁的小屋泡茶聊聊,那天楊牧大方掏錢買啤酒請大家。這幢小屋在陳忠信之前有外文系學長沈萌華,之後有歷史系學弟彭明輝(吳鳴)似曾入住,他們在小屋創造了不少文、史、哲名篇,日後也都成為名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