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靜好歲月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建樹。
點閱率:1,733

那天,因為「割稻飯」的因緣,吃飯配話的午後,聽見「相放伴」的人情風景。
原來,在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年代,孩童一起去放牛,在野地放牧時,牧童間隱然有著相互看管牛隻的習慣與默契。像這樣彼此照應互為支援的道理,久了就有放牛相放伴的說法。後來逐漸也用來指鄉里鄰居間互相幫忙農事或婚喪喜慶,來幫湊手腳的,就真的是純粹幫忙,而非雇傭關係,但當他日別人家需要協助時,主人家亦會義不容辭的出面幫襯,這就是「相放伴」,正如放牛的同伴,或許,更貼切的講法是放人情。
這讓我想起金門「逗相工」的風俗,源自於農業社會的人情敦厚,所以從日常農務到人生大事,聚落鄰里都會互相協助「逗相工」,一家的喜事或喪事往往整村里動員,就像是全村里的事一樣,純樸無華的年代,休戚與共並非說說而已。
而在美國西部開拓的年代,也有 logrolling 的說法,伐木工人之間相互幫忙「滾木」,克服人手不足的窘境,後來就衍生成民主社會投票時,為爭取更多支持而出現不同陣營的選票互助,這與相放伴、逗相工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期剛開始,疫情帶來的焦慮似乎也在校園內跟著起鬨。某日,因為沒課的空檔,支援學校側門量體溫的工作,有熟識的學生遇到,一臉不可置信,沒說出口的問句似乎是:老師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幫忙量體溫?但這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病毒既然不會區分你我,防疫就不該只是某些人的工作,沒有人是局外人,都要幫忙湊手腳。就像是另一日的課堂上,一個離家住學校宿舍的學生,因為上課、打工完全沒時間排隊買口罩,而因為社交距離要求,進教室上課非戴口罩不可,學生只能兩手一攤,很不以為然的表示沒口罩,於是轉身拿了背包裡的備用口罩讓他先應急,並提醒可以使用網路預購口罩解決困擾,話才剛說完,台下同學已經開始教他下載健保快易通,那個場景,熱絡得讓人以為一定是什麼好事發生。
由於超前部署正流行,清明連假前,已經收到要準備遠距教學的訊息,因而過去這幾週就是在緊湊的演練中且走且戰,心中卻一直希望這些都毋須用上,一切如常、什麼事都沒發生最好。而我們現在的日常,卻似乎是別人的奢侈,法國的朋友、遠嫁德國的同學,竟然都不約而同在問候中提到要珍惜我們現在還能如常生活,世界各地的封城鎖國,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被限制在家,而在這裡可以每天正常上課上班就更顯得特別,幸福果然是比較出來的。日前收到一封很有意思的信,發信人是期刊的編輯,除感謝應允審稿外,還不忘疫情下的溫馨問候,看來,焦慮正隨疫情四處流竄,雖然或許只是客套話,卻也為此時此刻的世界,下了確切的註解。
翻出一些舊物,全都是2003年SARS期間每天量體溫的見證,當時進建築物前都要量一次體溫,並貼標誌以為識別,有些用顏色,有些是數字,一整天下來進出不同地方,可能就集了十幾枚,有人貼了滿滿衣服都是。習慣將這些黏在門禁的磁卡上,之後再隨機撕去,偶爾,就用來當作簽注樂透的明牌,雖然從來不曾準過,卻未嘗不是衝擊下的隨遇而安。
因為,很多人的逗相工,疫情下的日常還能緩緩前行。歲月靜好,如歌的行板。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