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上的電影
我喜歡逛菜市場,除了可以買到新鮮的食物打打牙祭,也可以看到一群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態,十分有趣。
菜市場人潮最多的,當然就數周六日,每當那時,狹窄的東門菜市場街道,就會擺滿各種新鮮菜蔬,或是本港的魚蝦海產等,此外賣豬肉的、賣雞牛羊肉的,也都出來擺攤叫賣,那是一個充滿生氣的地方。
假日時,我喜歡到菜市場踅抹一番,看到對味的,我的錢,就會爭先恐後想要跳出來換主人,因此逛菜市場,變成我假日的一項消遣。
市場上賣雞的有很多家,都號稱是吃酒糟的放山雞,都各有主顧。其中一家名叫「阿蘭」的,總是要排隊,她一周七天賣七天,每天固定殺六七十隻,年節與周休二日,放量到一百隻,還是有人向隅。
我最欣賞的是她剖雞的功夫,我替她計時過,一隻雞,從上砧板、破肚、拉腸、剖下水、刮雞肚、剁雞爪、切雞塊、裝袋,一般都在三分鐘內完成,熟練得:「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十分快速。
據說阿蘭是大陸翔安嫁到金門的媳婦,身分也從小學老師變成賣雞的,這轉折也真是很大,嫁來金門23年,也賣雞23年,孩子都念大學了。
此外,北堤路口有一家「青年牧場」的牛肉鋪,是每逢周六和周二,才賣當日現宰的本地牛,算是市場的新秀,在菜市場走秀才不過兩年,開賣日是根據客人的訂貨,才衡量殺幾頭牛,兼附贈滷包,因此生意興隆,每到十點出頭就收攤。
小店的吳姓老闆娘,是來自台南,嫁到金門的媳婦,一把刀切肉斤兩差微,看似有受過訓練一般,與她交談烹煮牛肉之道,頭頭是道。
牛肉攤的牛腱一般都是稀罕貨,每每排隊要兩個禮拜之後,因此我只有退求其次,買牛筋,搭配蔥薑番茄洋蔥等,熬滷起來,十分逗人味蕾。
市場另有一攤賣吳郭魚的「阿麗」,是來自泉州的金門媳婦,每每擺在市場地上的吳郭魚,嘴巴都還一張一闔的,有時還會跳躍起來,嚇人一跳,一般人不愛吃吳郭魚,因忌土味,她卻號稱她的吳郭魚是野生的,平均一隻超過一掌半的魚,才賣七八十元,是俗擱有局。
我買過幾次,把魚肚刮乾淨,去除黑煙薄膜,不論煎蒸,魚肉細嫩爽口,沒有土味,徹底推翻了我對吳郭魚的刻板印象。
市場也有好幾攤賣菜的,通常我是隨興看到就買,只有要作「七餅菜」時,我會選擇「阿芳」菜擔,因為她小小的菜擔,各式蔬菜五顏六色、琳瑯滿目的,不管是大蒜、芹菜、扁夾豆、菜球、紅蘿蔔、冬筍、豆干、海蚵等,都全部具備。
阿芳菜擔,是島上許多種穡農夫的交易節點,經常看到憨厚的農夫載運自己種植的蔬菜來賣,叫阿芳阿芳的,很是親切,爾來阿芳的兒女也來接棒,儼然形成賣菜家族。
我喜歡到菜市場閒逛,走進那裡,好像是在看一部社會寫實片,可以看到來自各地卻生活在這裡的族群融合,可以看到市井小民為生活忙碌的點點滴滴,有人說菜市場是一個城市的心臟,是生命與氣力的泉源,我十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