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 食
某天在群組上看到的訊息,我報名參加了4月18日上午環保局辦理的「109年金門縣地球日-剩食、惜食、美食,由你決定」,因這主題看來有趣,正值防疫期間,報名時猶豫了一會兒,而最後會不會如期舉行,好像也不是太確定,還好,連日來的疫情好轉,活動也如期辦理。
因為早到,看到工作人員進進出出的準備,在員工餐廳裡,一邊是資料講解,一邊則是實作,原來他們是農工餐飲科的主任及學生,主辦單位還在活動前提醒參與學員要自備碗筷,到時試吃。防疫期間,一些預防動作不能少,量體溫、留電話、勤洗手、戴口罩,一桌只坐幾個人隔開距離。
同在地球上,有些地方是缺糧,而有些地方卻在浪費糧食,我們呢?有吃過金門喜宴的人一定不難看到這個畫面,那就是隨著一道一道的佳餚上桌,大家吃著吃著,會有人拿出袋子「打包」餐盤裡沒吃完的菜,的確,宴菜、封肉、甜飯是很常看到提回家的,而到家後也多半是加熱拿出來食用,這回看到的是重新料理,變化一下,感覺會比較不一樣,有點像是「創意料理」。
「建立觀念」很重要,尤其是正確的觀念,珍惜食物由你我做起,首先看了天下雜誌的「剩食之旅」,從產地到餐廳(或家裡的餐廳),常常是看不到前段、後段的浪費,挑選水果有迷思,不要只看外表,現在市場上的小黃瓜,不再彎曲,加上大自然的變數,於是變成了長得醜的、歪的被丟在產地上,要怎麼減少次級品、產地的浪費,可以改變作法,多去收購、加工,千萬別真的成了「好看的送上台北,沒加農藥的留給自己」,畢竟我們絕大多數都是消費者啊!
以前常聽到的問候語是「吃飽了沒」,自從有了「吃到飽」的文化後,在臺灣,中餐浪費的比西餐多,「賞味期」等不等於「有效期限」?品牌、包裝等不等於「營養」?有「計畫性」的購物很重要,我們要學的是知福、惜福、再造福,無計畫的購物會浪費二成食物,有計畫的購物可以省下25%的成本,我們要支持在地,善用食物。
「廚餘量」的居高不下,是因為食物的浪費,但至少還可以堆肥、給其他動物,別造成環境的問題。「即期商品」可以給有需要的人,食物減量的作法如:用收納盒;適量購買;冰箱原則是「先進先出」;家裡有「開火」的要計畫性購買當季的東西,了解食材再利用;果皮製作酵素等,珍惜每一餐,計畫型消費。
講師接著實作三道料理,當然還是看得到宴菜、封肉原來的樣子,但加了料後的它們吃起來感覺挺新鮮的,倒是甜飯因為被「虎皮」包起來了,非得一口咬下才會知道裡頭是什麼,一邊吃著美食,一邊還拿到便當盒,說是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回去,主辦單位真的好用心。
特別的環境教育課程,在防疫期間有了特別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