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印尼麻里峇板的金門社群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793

麻里峇板,又稱峇里巴板、麻里巴板(Balikpapan),位於加里曼丹島東岸、三馬林達以南,臨望加錫海峽,城市面積503平方公里,人口約645,727 人(2018年為止)。麻里峇板原為一個小漁村,1897年附近發現石油後興起,成為加里曼丹島礦業中心和主要輸出港。
在曾僑居於印尼麻里峇板、後遷居香港的黃定堅所遺留的珍貴手稿中,有一篇〈印尼麻里巴板金門同鄉〉,完整地敘述了這個城鎮與金門僑民的關係。他提到20世紀初,「……蜆殼石油公司興建煉油基地,當時從中國廣東及爪哇島等地輸入大批勞工,這些工人分居煉油廠各區職工宿舍;宿舍區有商場,有經營生活必需品的零售店(印尼話稱『亞弄』)。石油公司高級職員則住在吉寧拉山海邊風景秀麗的牛農樂山坡上。晚上,煉油廠、碼頭、樓房、別墅,燈光閃爍,有『小香港』別稱。」
因為石油而繁榮的麻里峇板,黃定堅提到「我金門同鄉聞訊陸續湧來該市營商。最早到此的是前水頭村黃順圖經營的『合和順』,後來陸續有黃廷宙的『忠和合記』,黃積玉兄弟的『和源』,有蕭國忠、王溫、許乃奎兄弟、黃乞藉的商店、黃順泰的『合勝』,黃加平的『金同福』,黃炳益的『和發』,黃振源兄的『金同和』。」經商致富的黃順圖、黃廷宙等人,在1930年代前後返回水頭中界,蓋起了光宗耀祖及未來準備落葉歸根的洋樓。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之際,麻里峇板的金僑派人回來,接僑眷出洋。金門社群人數漸眾後,1938年成立了麻里峇板金門會館。黃定堅寫道:「……麻市金僑特派許乃奎、王天煌回國接僑眷出洋。許、王到了廈門鼓浪嶼,由於金星輪船已停航,特租用帆船往金門接眷,先後接了80多位僑眷帶回麻市。1938年底,鑒於麻市鄉親日眾,需要有一個團體出面聯絡感情、互助合作。遂由許乃奎、黃積玉、王天煌等發起組織麻市金門會館,選出第一任理監事。」
二戰期間,在麻里峇板附近爆發1942年、1945年的二次海戰,導致當地工業設施被毀壞殆盡。戰後,殼牌公司在當地進行了大規模重建,使得該城恢復元氣。新一批的金門移民紛至沓來,建立一個又一個貿易商號。黃定堅回憶著:「二次大戰後,再湧現一批新的或重組的吾金僑島際貿易商號,即黃文水、董榮庭、辛西土的『集群』號,黃振南、陳天麟、趙鐵恭、張能才的『金同和』,許乃奎兄弟的『晨曦』,黃凱旋、凱勝、楊火爐、薛維舟的『小的公司』、楊誠發兄弟的『協益』、許國煥、劉欽選的『三益』,黃承恩、洪景木的『真美』,黃炳益、黃世榮的『和發』,王天煌、鄭水絆的『日升』,王天運的『和平』,歐陽杭商店,黃國澤兄弟的『合和順』,張亞鐵的『龍興』,楊篤地兄弟的『全勝源』等。」
這樣的現象,也使得1960年代金門社群在麻里峇板幾乎占了當地華僑人口的一半以上,當地商業也多數由金門人所經營,「麻里巴板吾金鄉僑占全市華僑總數的半數以上。根據該市中華總會統計,1960年由『戈果里』、『美上美』、『東漢』等輪遣送一千多華僑回國後,1961年戶口統計尚有華僑六千多人,其中金門同鄉占三千多人。由於麻市華僑有半數以上是金門同鄉,所以該市大街小巷的百貨商店、食品店有八成以上是金門鄉親經營的,也有經營客貨車的。」
1955年,來自金門的新客(新僑)陳篤填、陳良漢寫過一篇〈麻里巴板和麻里巴板的華僑社會〉,內容包括自然環境、地名由來與人文歷史、經濟交通、戰禍過程、華僑社會概況、僑教事業等。其中討論華僑社會時,提到1950年代國共對抗下致使當地華社的分裂一事。事實上,冷戰時期的臺海兩岸、東西陣營對峙不只發生在兵戎相見的金門,也廣泛地影響了海外華人社會內部之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