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疫情下生活

發布日期:
作者: 陳世聰。
點閱率:1,692

新冠狀病毒肆虐情況下,目前全世界死亡人數已達17萬5千多人,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七,應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死亡最多的一次瘟疫,我們國家在這波的瘟情中,因為超前部署,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因此染疫人數比例遠低於世界的平均值,死亡率亦低於國際平均值。個人覺得這除了歸功於台灣的醫護人員的專業和用心、醫療器材生產品質的精良和技術的優質、主管疫情控制的衛福部官員的智慧和遠見(如徵收口罩和管制購買數量等政策)、人民的防疫憂患意識和配合共識,特別是台灣舉世無雙的完善的健保制度,讓人民無價的性命被保障。簡而言之,因為我們第一流的人才都去讀醫學院當醫生,因此對抗強大的病毒,就有一流的防疫和控疫戰士;因為我們有完善人性的健保制度,所以,我們對防疫和染疫後的治療就深具信心;因為我們有透明可理性討論的公民社會論壇和平台,政府訊息公開化透明化,針對疫情和國際公共衛生議題大眾輿論可公開討論和批評,甚至參與。換言之我們有民主素養高和保健觀念強的的公民,這是造就這波席捲全球,聞之色變的新冠狀病毒疫情下,以透明化全民化防疫戰勝隱形病毒而創下「台灣第一」的主因。
台灣雖小,但並不弱小,雖然只有二千三百萬的人口,外部發展有對岸的打壓和孤立,內部有著經濟低迷和黨派對立的問題。但是對抗隱形病毒,攸關生死,已經超越了國界、種族、膚色、黨派和宗教的界線,這是一場人類和無形病毒的戰爭。要打贏這場戰爭,必須超越個人的自私、貪婪和惰性,以耐性和細心的生活習慣和態度,來作長期抗戰,直到抵抗病毒的疫苗產生,這是一場防疫的耐久賽,撐越久得勝機會越大。
因此目前仍在新冠病毒籠罩下的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生活型態和理念;過更簡單的生活,少外出旅遊、少交際、少群聚;更健康的飲食,均衡的營養、適量健康的飲食、多到空曠的戶外自然環境,吸收新鮮空氣、接受陽光的照拂;適當的運動,雖然很多密閉空間和群聚的運動無法再進行,但是每天適當的伸展體操、有氧運動和慢跑等活動,還是對健身有益;更單純的人際關係,疫情緊張少了許多群聚的活動,卻是對紛擾雜沓的人際關係的一種沉澱,少了熱鬧,多了傾聽,少了浮淺,多了深入。更清明的自省沉思,面對每天觸目心驚、駭人聽聞的疫情報導,更多思索生死問題和人類的有限性,把握當下、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親情、友情、愛情,「冬天近了,春天還會遠嗎?」,讓我們正向迎向疫情消逝,重現健康,恢復正常,重新回歸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常民生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