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新國之四維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1,750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小時讀的國語課本,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想忘都忘不了。這是管子的牧民思想,以道德為干櫓,蔣介石用以作為各校的校訓。誠然,教育以德為本,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無可厚非,但是仍必須與時俱進。
我覺得在強調道德教育的基礎上,不可忽視下列四個新要素:科技、教育、文化與經濟。而經濟又是前三者發展的關鍵。
揆諸中國以前科技不發達,因此自滿清中葉之後老是挨打,受盡了東西方強權的欺凌。因為中國傳統上重詩文而輕奇技,重農業而輕商賈,使科技與商業的發展受到壓抑,終於吃到了苦果。
現在呈現眼前的大國博弈,美國挾著科技文明的威勢,引領世界的風騷,養成唯我獨尊的霸權心態,那一個國家膽敢冒出頭,無不傾其全力打壓下去。大陸華為的5G,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科技的基礎在教育,教育能改變個人的命運,也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如果一個國家絕大多數是文盲,即使人口再多也沒有用,只能去做發達國家的奴工,仰人鼻息。因此,社會的發展基礎在教育,一個家庭有沒有前途,看他家裡有多少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社會國家亦然。
有了科技與教育,就會厚植文化的根基,成為國人的精神內涵,政治信仰,社會規範與生活習慣。文化是裡,而文明是表,表現在國人的應對進退與思想行為上。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它浸潤之漸,可以侵蝕一個國家一個文化體系的根基,美國就是這方面的翹楚。
前述三者假如沒有發達的經濟條件,則一切免談。中國人以前輕商,商人在社會上根本沒有地位,還要去買官墊高門第。現在商人可是不一樣了,不僅富可敵國,還可以呼風喚雨。
中國的歷史上不是不知道經濟發展的重要,只是被儒家學派刻意的忽略。管子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這是管子的實務經驗,不是徒託空言。
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理論,只要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進行改革開放,要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就是體現了管子治國的精神,所以中國大陸才會脫胎換骨,短短四十年之間大國崛起,讓人刮目相看,撼動了太平洋彼岸,讓美國有如芒刺在背。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說:「戰爭的基礎在經濟,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有一天會是美國的二至三倍。美國想要戰勝中國的唯一方法,只有創新。」美國的有識之士已經預見未來的發展而心懷惴惴焉,倘若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規模到那麼一天,整個世界的局勢要改寫。
管子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是有前提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要成為餓殍了,你能要求他知道「禮義廉恥」嗎?
因此,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有待商榷的。顏回因貧病營養不良而早逝,儒家把他供奉成修身的標竿,立意雖好,但不適合現下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
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孔子告訴顏回說:「使爾多財,我為爾宰。」因此治國之道,孔子當年沒說明白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代他說了:「笨蛋!問題在經濟。」道理就很明白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