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疫情的一天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1,906

二二八日連假,天氣晴好,我與家人商議往淡水踏青、賞櫻。蟄伏太久也得喘氣。蟄伏的冬季,我常不被自己喚醒,有人在時間前頭,提醒我農曆年後,春天來了。本來也沒有例外。演講、評審都預約,好多年來,這已是習慣。邀約果真準時,取消也非常及時,只消一句「疫情」,抵過千言萬語。
疫情來襲後,沒事別外出,成為生活準則,我縮在門窗內,窺探都賴手機資訊與電視新聞,空下來時,讀哈金所著《通天之路》,描寫李白少年、老年與詩路,一會古詩、一會疫情以及柴米油鹽,常盤算該外出多買點食糧。
我的每一天充滿計算。生活日常,以及台灣多少確診、韓國新天地教會執意群聚致疫情擴散、哪幾個國家力守疆界哪幾個國家不敵敗陣、確診又趴趴走的台灣個例走過的路線以及又該訂出什麼罰則?
十幾年前sars來襲,我還在《幼獅文藝》編輯崗位上,劃分職責,不用天天到班,辦理的寫作班於周末下午進行,老師、學員戴口罩上課。這成為我追溯主編時期的政績,「真的沒有停課,一堂都沒有。」當時我興起返鄉念頭,怎麼搬、住哪裡,一一釐清時,忽然sars攪局。猶記當年金門有人染病了,沒有飛機敢載往台灣醫療,活活在救護車上等死。
當時的口罩,跟今天戴得一樣緊。「口罩還有嗎?」一天看到兒子又換了一只,急忙要他清點。按他的使用速度,我可能很快地、就得冒風險擠在人群,領號碼牌、按序排隊,根據身分證字號一周購買兩只。我尚未投入排罩大隊,是恰在小年夜,覺得不對勁上了趟藥局,當時的口罩架上還有買二送一促銷。
我帶了幾個給父親,他語出驚人,「不用不用,口罩多得很。」打開櫃子,找出母親生前購置的幾大袋。母親走了快四年,這些還管用?到期日都在二三月,安慰自己這算即期、而非過期,上網查詢過期的效果略差,還是能用。
母親的先見之明,讓我暫時不用排罩,且接受親友致贈的口罩棉套,增加使用壽命。我把當天用過的口罩置放光觸媒機前,對該機器能夠消滅病毒,儘管存疑也盡量深信,有時候雙管齊下,按照朋友建議,不噴灑酒精而取一滴茶樹精油,散在口罩邊緣滅菌,使之延年益壽。
為口罩穿套,呼吸悶,兒子搖頭,「要不戴上個人清淨機吧?」負離子機掛胸前,能形成一平方公尺保護圈,據說能主動撲滅病菌,想像呼吸時,負離子們被鼻息牽引,不正殺滅口罩第一層病媒?
時光,有著獨木舟的不定與巔簸,與春天時節形成反差。當年羨慕自由業,不用冒險上班,而今免班自由,不禁與同行埋怨,「自由業沒有有薪假,活動卻一個一個取消了。」
冠狀病毒的威脅不是想像,呈現做確診以及攀高的死亡人數,一罩在臉前,更勝盔甲。連假時,難得鼓起勇氣踏春,風景處人人都不罩,就著櫻花、茶花擺弄姿態,不禁恍惚這現實難道夢境?
公車經過藥局,排隊的人潮一如新聞報導,我再提醒兒子按我方法,延長口罩生命週期,更換頻仍,到時候排隊買,也來不及遮掩今天的口鼻。他沒說是否,只回給一雙沒被罩住的眼睛。我心頭一聲歎,為人父母為孩子省吃儉用,而在非常時期,還得省下一只口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