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的聯想
每當兒孫回金門時,我都會找時間帶他們去一些地質地貌較特殊的景點進行戶外體驗與解說,從生態、生活、環保、地質形成、海岸景觀……等,讓兒孫輩們提出問題,互相交流,觀察動植物的生態、石頭形狀、撿貝殼、玩砂子、蓋城堡等,寓教於樂。
有一天下午,我們帶著三歲多的小孫子,到同安渡船頭至湖下海岸走走,他邊走邊撿石頭、貝殼,當他聽到貝殼們互敲的聲音,突然向我說:阿公,這個好像錢的聲音喔!當下我很訝異他怎麼會這麼說,不過想起貝殼在古時候是可以拿來當錢用的,這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因此我回答他:對!你好厲害,很久以前,人們就是把貝殼拿來當錢用的!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在史前時期就將貝殼用於許多不同目的,在許多地區被用作商業交易工具,印度洋和太平洋島嶼、北美洲、非洲、還有加勒比海地區的人都將最常見的貝殼當做貨幣,所以也稱作貨貝。有些地區則因為海貝殼、海蚵殼是一種易於獲取豐富的碳酸鈣資源,而常燒製成石灰建材,另外還作為樂器與裝飾品等,可見貝殼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及文化價值。
由於孫兒的一句話,我們展開了「貝」字旁的國字比賽,發現與錢有關的字很多是「貝」字旁,如買、賣、貨、財、貧、貢、貪、貸、資、賑、賦、購、賜……等,不過最特別的是「錢」字,反而跟貝沒關,可能是金子出來之後才發明的文字,而「賤」與「錢」一樣都有兩個「戈」,可見從古至今皆會為錢大動干戈,只是拿人家的貝殼錢,還會被羞辱人格,中文字真是有趣啊!
我從小與山海為伍,在有限的時間要把書讀好,甚至與別人競爭實在是不容易的事,只好利用觀察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來增加我的記憶及思維。孩子們小時候,我常利用假日帶他們到戶外做一些觀察體驗的活動,讓他們在人生旅程中能有充沛的生活動力。在學校教書時,我也常帶學生到戶外觀察自然,尋找科學作品的靈感,每次的作品都得到不錯的成績。我也鼓勵學校的老師,要帶孩子走出教室,讓孩子多看一些新鮮的事物,觀察大自然的生態,當你看到孩子時而露出好奇的眼神,將會有很大的成就感。
日前拜讀聯合報〈台大教授翻轉國教,葉丙成助學子掙脫分數〉一文,他述說從小被分數綑綁的迷失,因而常失去學習的動力與好奇心的追求,直到出國時豁然解開,並發現國外同學不把成績當人生唯一,大部分都會全心鑽研有興趣的事物。因此也使我聯想到,以前我從事的教育工作,強調戶外教學,推動環境教育,密切與課程連接融合,讓孩子有更大的發想空間是正確的,我也希望父母們在追求子女成龍成鳳時,不要以分數成績當第一,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體驗生活周遭環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更重要的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