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母親節,談古詩中的婦德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2,323

時代改變,社會變遷,但人類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無法棄絕其追求永恆的天性。人類社會永恆的價值在那裡?宗教提供給我們的答案是:愛。落實在人間,是尊重生命、重視家庭。
「男主外,女主內」的舊時代裡,家庭的經濟雖由男子一肩承擔,但家庭的安樂卻仰賴女子的運轉。不論富、貴、貧、賤,有婦德的女子一樣努力地經營著他們的家庭。
《禮記》〈昏義〉:「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禰未毀,教於公宮,祖禰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鄭玄注:「婦德,貞順也。」總之,婦德以「順」為貴,對翁姑「孝」,對丈夫「貞」。落實在生活中,則以孝敬翁姑、相夫教子為要。
下文試舉詩經、唐詩、宋詩各一首,讓我們來揣摩一下古詩中的婦德。
西元前200左右的《詩經》〈桃夭〉如此讚美女子的出嫁: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意譯:
桃花怒放,色紅美艷,出嫁的姑娘,將會理好一個家。
桃花怒放,果實纍纍,出嫁的姑娘,將會理好一個家。
桃花怒放,綠葉茂盛,出嫁的姑娘,維繫了一家的平安喜樂。
西元9世紀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為蜀路上的石婦寫詩。
〈蜀路石婦〉唐‧白居易
道旁一石婦,無記復無名。傳是此鄉女,為婦孝且貞。
十五嫁邑人 ,十六夫征行。夫行二十載,婦獨守孤煢。
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寧 。其婦持婦道,一一如禮經。
晨昏問起居 ,恭順發心誠。藥餌自調節,膳羞必甘馨。
夫行竟不歸,婦德轉光明 。後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
儼然整衣巾 ,若立在閨庭。似見舅姑禮,如聞環珮聲。
至今為婦者,見此孝心生 。不比山頭石,空有望夫名。
意譯:
道路旁有一石婦像,沒有任何文字的銘記。傳言,此鄉女兼具孝貞的婦德。
十五歲嫁給鄉人,十六歲丈夫為戰遠行。丈夫這一去,悠悠二十年,女子獨守空閨。
夫君上有父母,老病不得安寧,女子謹守婦道,奉養公婆一一如《禮記》。
早晚問安起居,恭順發自誠心,藥膳親自調節,三餐必定甘美。
遠征的夫君竟然不歸,婦德在時間中卻更轉光明。後人感動其高尚的節操,故刻石像以表彰之。
石像神態端莊、衣飾整齊,就像女子正處閨室、庭院。栩栩如生的石像,彷彿見到她執禮公婆;聽到她環珮搖曳。
直到如今,那些為人媳婦者,見此石像,發彼孝心。不像那些汎汎的山頭望夫石,徒有貞婦之名,卻乏孝婦之節。
西元11世紀中國北宋宰相兼天文學家蘇頌曾為秦國夫人寫輓詞。
〈秦國夫人輓辭〉宋‧蘇頌
母儀兼婦德 ,訓子復宜家。舊宅鄰三徙,新恩副六珈。
累茵榮養久,八秩享年遐 。宗族稱賢行,詵詵福未涯。
意譯:
秦國夫人既有母儀風範,兼有婦女美德,教育子女,安定家族。
早年曾學孟母,為教子而三遷;晚年享恩王侯,配戴盛美的六珈玉飾。
夫人出身家庭富裕,秉性良善,一生尊貴,享壽八十。
宗族稱讚其賢慧,福祉和樂連綿不盡。
21世紀的臺灣新社會,經濟繁榮,民主自由,但家庭結構卻有低結婚率、高離婚率的走向。尢其離婚率高居世界第三名,僅次於美國、中國大陸,「結婚不易、離婚不難」一語已成為國民的日常笑話。
母親節,談古詩中的婦德,不知這些古典的婦德是否能激發出一些現代家庭的思考面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