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曲的啟示
2020年暮春,溫哥華一位音樂家朋友推薦一部加拿大出品的電影《CODA終曲》,內容描述一位早已揚名國際的英國鋼琴家,在名為「迷人回歸」一系列巡迴演奏的尾聲,他竟突然膽怯了。甚至強烈想取消即將在倫敦舉行、他鋼琴演奏生涯裡最盛大的一場演出……。
影片由尼采的一句話拉開序幕:「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個錯誤。」螢光幕前,我直接反射:「沒有文學呢?生命是枯索的吧?」劇情繼續往下走,「文學」正巧妙地介入,在其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大量文學性旁白,為整部影片穿針引線,充滿哲學思考與辯證,著實增添許多戲劇張力,讓《終曲》這部電影表現得更有深度。
鋼琴家亨利‧柯爾是一位老紳士,在巡迴演奏的某一場記者會上結識年輕慧黠的海倫‧莫里森,她曾經夢想,有朝一日要成為一位傑出的女鋼琴家,卻在一次鋼琴大賽中,第一輪就被淘汰出局,而那場比賽的主審正是亨利……。此刻,她是以音樂評論人身分,出席這場記者會。
戲裡,海倫回想15年前,亨利給她的話:「最重要的是『經驗』,而不是表現。最偉大的禮物,真正使人與眾不同的是『去感受的能力』。」戲外的我,咀嚼著這句話,後兩句,我完全同意,感受能力絕對重要。但前頭說最重要的是經驗,而不是表現。這卻教我疑惑。每一個人不都是從沒經驗的年輕歲月走過來的?更何況不論任何領域,都有所謂的新秀、新銳之說,青出於藍勝於藍,後浪推前浪的例子亦不勝枚舉。甚或有位老作家,在談論甚麼是文學的時候,一言以蔽之,簡潔地說:「一切都是表現。」我反覆思索,漸漸有點懂了,「經驗」可以壯膽,幫助人能夠保持冷靜、鎮定,除感官覺知之外,還要以心靈去做深層感受,接下來才能談表現。
然而,亨利的經驗那麼豐富,為何會臨場膽怯呢?這又是人生歷程中另一個弔詭的命題了。那是「成功」。正如電影這一段旁白:「成功,往往掩蓋了一個缺陷,一個傷口,一些深層次的懷疑。一個人也許能暫時忘卻,但它不會消失,它就藏在舞臺背後,潛伏在面具後面。」這使我聯想起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拈出的「永恆輪迴」理論。也許,尼采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的生活會永遠重複自身的經驗,而是在我們達到一個高度之前,在我們自己感到滿意之前(或說自己認為完美之前),我們不應該停下來。在這時刻喊出:「再來一次!」精采的再來一次,也許才是尼采「永恆輪迴」的真諦。
男主角亨利曾出版過一本文學創作《APPOGGIATURAS花音》:「如孩童般擅自穿過院子/讓我屈服於那/無與倫比的天賦」。而女主角海倫也喜愛寫作。兩人因為音樂、鋼琴與文學創作的交會,海倫竟能夠成為亨利因焦慮而無法演出時,最大的安撫與鼓舞力量。巡迴演奏行程中,亨利極度焦慮導致演出失常,演出失常給他帶來更大的沮喪……。總之,在結識海倫之前,亨利內心一直打退堂鼓,他頻頻告訴經紀人:「是時候了,是該停止的時候了。」亨利在倫敦那一場演出前夕搞神祕失蹤。他獨自一人到了瑞士恩加丁谷(Engadine Valley),那是海倫15年前鋼琴大賽失敗後,曾經到訪的地方。
她告訴過亨利:在阿爾卑斯山高山湖泊間漫步、思索著:我是誰?失敗帶給我的意義是甚麼?我往後的人生又是怎樣的光景?湖泊旁靜立不動的巨岩給了她人生的解答,也為她茫然不知所措與受傷的心靈做了最好的療癒。影片中,很技巧地穿插了一小段歌德在獵人小屋牆上的塗鴉〈在所有山頂上〉:「在所有山頂上/現在寂靜無聲/你諦聽/幾乎連呼吸聲都沒有/鳥兒在樹梢上睡著了/禿頭,等一下/你也該休息。」歌德這詩句,是否正道出了亨利此刻的心境?
有人說:「貝多芬的音樂瀰漫著暮色、永恆的失落與永恆的希望。」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吧?但它不永恆。鋼琴家男主角亨利‧柯爾說:德國有太多優秀的作曲家,他們確實是人生的好伴侶。我忍不住要補上一句:德國的大文豪們如歌德、托馬斯曼……等,更是我們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出興味、慰藉寂寥的好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