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疫後生活

發布日期:
作者: 陳世聰。
點閱率:1,663

處於新冠狀病毒後疫情時代,面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傳染病,目前造成的染病人數已逾五百萬人,而死亡人數目前已超過三十三萬人,在疫情不斷擴散,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甚至有人喻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疫情的蔓延除了帶來生命健康的威脅,造成恐慌和畏懼感,也將改變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型態,至少現階段無論去那裡辦事購物,都少不了要量體溫、勤洗手和「罩不離口」,再加上各樣防疫措施,如:鎖國、封城、禁止群聚和大型聚會、保持社教距離、禁止外國人過境、入境強制和居家隔離等,現在各國疫情稍緩,有些之前疫情較嚴重的國家如:義大利也漸漸逐解除封鎖,有些國家也逐步放寬有限度的商業活動如:泰國,台灣在這波疫情中,截至5月23日為止,有441人感染,有411人已經解除隔離,死亡人數7人,防疫是這波疫情中的「模範生」,但我們可以自豪卻不能自滿,因為現在是後疫情階段,全世界各國疫情雖然趨緩,但卻還沒過去,誠如處境和台灣差不多的以色列,剛當選的總理納坦雅胡在選後第一次內閣會議中所言:「對抗新冠狀病毒大流行是政府的首要任務,只要病毒在這裡並且沒有疫苗,它就會在一夜之間回來。」
台灣目前多日零確診,而最近染疫者多為境外移入,政府也規畫將在10月1日至12月31日,將會視各主要客源市場邊境管制及直航台灣航班狀況,爭取國際赴台市場復甦及成長機會,同時將配合指揮中心逐步放寬各項邊境管制措施,包括解除轉機限制、返國旅客不得搭乘大眾運輸,放寬國際郵輪靠泊,以及恢復兩岸客運航點、海運直航及小三通客船航班等。這表示我們的外匯存底還有夠用的錢,可延緩開放門戶至較安全階段。
但因應疫情仍然嚴峻,在疫苗還沒有開發出來,而且我們又沒辦法一直鎖國,不與世界各國來往,因為我國一直是高度依賴外貿的國家,長期的封鎖當然一定會影響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因此在這後疫情時代,還是須保持適當的防疫措施,並且在逐步有限度的開放中,國家更要發展出快篩機制,讓出入境的旅客,像以前的SARS入境須量體溫的作業程序,在新冠狀病毒的疫苗尚未研發出來之前,我們只能和病毒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當然這也勢必影響我們的生活型態一段時間:維持出入公共場合罩不離口、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這些個人衛生習慣;少進出公共場所、避免大型聚會、避免進入密閉空間、重視個人飲食營養的均衡和適度的運動;而在社會方面可預期在後疫情和疫清後時代,必然產生的如:更多人將會面對就業寒冬、人我距離造成對消費和工作的影響、線上購物和宅經濟的興起、學習與教育模式的改變、人際和團體互動溝通方式的改變、醫藥照顧事業的興起、影音媒體工具的需求、個人與團體生活的分際,這都是已經來臨或即將來臨的課題,因此健康的疫後生活應是回歸傳統的家庭價值、更簡樸簡單的生活方式和物質需求、更強烈的人類一體感、同理心和憐憫、也回歸生命最裡層的心靈價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