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擬下聯─「春韭入筐農人樂」
東吳大學中文系在2017年「全球徵聯」活動,將前總統馬英九在2011年所做的「秋刀出鞘漁民笑」留言為上聯徵文,經審查一萬多件來自海內外的作品,第一名由中文博士趙偉成所寫「春劍歸山蘭客歡」勝出。第二名為「春劍入山蘭客歡」,第三名為「夏蜜流啤菓婦嘻」。而馬前總統自己也曾寫出下聯「石斑滿池饕客飆」.但連他自己也都說不成熟。
然而馬英九在頒獎典禮上,盛稱得獎作品平仄對仗工整,毫無瑕疵,並揮毫落墨送給趙偉成留念。他闡釋說:「秋刀」非刀,而是魚的名稱,因體型似刀又在秋天長肥,故名;「春劍」非劍,而是一種莖葉直立的蘭花名稱;春劍對秋刀,草木對蟲魚,十分工整。春劍蘭花回到山中,花農與蘭客自感歡欣,與秋刀魚撈捕豐收,漁民衷心大悅意境相近,「歸山」與「出鞘」都緊扣花農與漁民情懷。
就文義上來說春劍雖為蘭花的品種,盛產期也在春天,「歸山」一詞與上聯之「出鞘」也使用擬人化的修辭,但在意境上實有所高低,秋刀魚生長於海水中,如果將鞘視為秋刀魚的袋子,那麼魚被捕撈離海上岸,自然可視為出鞘,刀與鞘黏合,秋刀與漁民黏合。
「蘭客」則不然,唐.浩虛舟〈陶母截髮賦〉:「原夫蘭客方來,蕙心斯至。」蘭客指的是良友,而非品蘭的客人,所以黏合性不高。另「春劍歸山蘭客歡」的「歡」字也違反了平仄規範。
但講別人都很簡單,自己撰聯實不容易,一時技癢,戲擬一聯為「春韭入筐農人樂」,闡析如下,南齊周顒有句名言:「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韭」就是韭菜。初春時節的韭菜品質是最好的,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時候最差。而且春天也是它的盛產期。「正月蔥、二月韭」,各種農作物,都有它一定的盛產期,引文是各月中代表性的盛產蔬菜。
各時代不乏對春韭的歌詠,杜甫曾有詩云:「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宋.黃庭堅〈庚寅乙未猶泊大雷口〉:「森如束春韭」宋.陸游〈自笑〉:「平章春韭秋菘味」;元.湯式〈南呂.一枝花〉.贈會稽呂周臣:「連床秉燭,隔籬喚酒,夜雨呼童剪春韭。」;清.曹雪芹〈杏簾在望〉:「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後世以「剪春韭」為深情厚誼、熱情待客的典故。
農人剪下春韭放哪裡呢?剪下來放進筐中,本來欲用篚,本省有農具喚韭篚,為協平仄改為「筐」,所以用「入筐」,緊黏上聯的「出鞘」。《詩.召南.采筥筥》:「維筐及筥」及《詩.周頌.良耜》:「載筐及筥」。毛箋:方曰筐,圓曰筥。以前所見過的韭篚,確為方形的,但筐、篚、筥都是竹編得農事器具。農人二字則援用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的典故。
農人「樂」,我原先做「歡」,但若一定要按平仄對句則可以吻合要求,只能用「樂」字,只不過若是過於講求格式,則又會影響到全句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