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三角堡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2,160

昔果山村莊入口處有一三角叉路,它代表著昔果山往外的三個通道要塞,一條往金城、頂堡的盤果路,一條往后湖、古崗的環島南路,另一條則是往環島南路的反方向,即通往機場及金湖地區。叉路中間原立了一個三角衛兵哨牌,昔果山人稱它為三角牌,也是村人辨別方向的標誌,因以前的路是沒有路名的,且昔果山又是早期之邊陲地帶,遍地都是紅泥巴,可說是乏人問津的地方,直到八二三砲戰期間,才凸顯出昔果山戰略地位之重要性。
金門的路口常可看到圓柱形的水泥建物,除頂端是裝置對空機槍外,其他都是密閉式的,但昔果山的三角堡與其他反空降堡不一樣,中間部分有三支小柱牆外,其他均透空,主要是戰時擔負起防空任務及崗哨交通指揮用。因昔果山可以說是戰時重要之後勤支援基地,雖然較遠離大陸,但近機場及南海岸,是台灣後方支援補給之門戶,因此當時周圍環境駐紮各種不同的軍種,包括負責防空的高砲營部隊、擔負接駁補給艦補給品的海陸戰車部隊、步兵連、裝甲部隊及運輸部隊……等。
八二三砲戰期間,正是我讀小學時,當時我常跟著大人從壕溝(俗稱電線溝)跑到海岸高處觀看海陸戰車搶攤輸運登陸艇上之補給品,然後再轉由軍中大卡車經由三角堡運到各據點,也看過空投物資降落在金西中心教練場,非常壯觀,更看到有敵人飛機被擊落而掉下的奇景。
金門大部分的反空降堡設置在開闊且地形較高處,記得小時候每當國軍實施防空射擊時,通常在早上四時左右,昔果山之漁民在海岸沙灘等著出海,看到天空佈滿火網及槍林彈雨穿梭的聲音,令人心驚卻感興奮,因為是難得的經驗。
昔果山在盤果路與環島南路交叉口之三角圓環的這座反空降堡,官兵稱之為36堡,屬早期設置的反空降堡,且樣式不同於其他的反空降堡,為保留更早以前三角牌堡之原樣及戰爭需求,民國五十五年,改建後,建築體也是三層,中間部分為衛哨專用,頂層架設防空機槍,下層有地下通道可往附近另一碉堡駐地,結合交通哨所的任務,與附近各種駐軍,形成守護金門中間地帶之防衛陣線。
金門有關反空降堡的歷史故事很多,根據調查統計曾有逾五十座之多,如加上後期新建的,數量更多,但因為時代更易及任務需求轉變,這些影響路口交通安全的反空降堡,已剩約二十餘座。不過金門的反空降堡目前沒有文資身分,未來期望以呈現戰爭史蹟與歷史故事的方式保存為金門珍貴的戰爭文化資產。
目前堡體保留完整且較顯著的反空降堡有金城東門圓環、瓊林圓環、開瑄國小圓環(伯玉路與瓊義路口)、昔果山圓環、料羅圓環等處,昔日這些肩負反空降堡防衛戍守的任務,如今隨著部隊撤防而成為巨大的閒置物,令人倍感敬畏!尤其昔果山之三角堡,現已成為村民婚喪喜慶儀式之重要路口,也是代表昔果山未來發展的地界指標,因本村之原始聚落接近尚義機場,有限建限高之問題,如果新的聚落建築,也能配合擴大至三角堡,那將是昔果山所有居民之期盼。因此,大家應多加珍惜與保留戰時的軍事堡壘,並活化為觀光之重要資源,應是我們金門未來努力的目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