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元素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秀菁。
點閱率:3,381

近來在文化局展廳的二場展覽,以及在文化園區的講座,讓我腦海裡閃過幾個字:「金門」元素。
此刻還在展期中的,一為「徐心富」書畫特展,一為「家緣鄉情─陳秀娟水彩個展」,他們對家鄉的濃情,從作品中顯現。前者,我看到了金門姑娘(徐大師說人人都可以對號入座)、烈嶼姑娘、金門女自衛隊員、金門中山林夕照、金門紅(坑道陳高)等,而後者,則穿梭在大金、小金的街巷、海邊、鄉村,「寫意」-人文的,畫出金門人「刻苦耐勞」的精神是主要用意,家廟、東門市場、四維坑道、浯江書院、沙美老街、金湯公園、牽罟等,像舞台劇的畫,有故事性。
相伴,老來伴,家裡的孩子都外出打拚,只剩兩老作伴,但會找點事情做,於是就在家附近的空地勞動勞動,這也是金門人的日常寫照。我要離開展場時,聽到作者和看展者(攝影高手)的對話:這一張畫得好,言下之意是用工程車代替了「坦克車」,是建設取代了戰事的寓意。
而在文化園區的「從金門學到博物館」、「博物館煉『金』術」二天的研習下來,讓我們更確認了要保有各種文化原生的特色,才不會寂寞,要平等對待與接受;好好的把握生命貢獻的機會;沒有賣不出的商品,只有說不好的故事。而金門城、料羅、kinmen、quemoy在某些時候才代表「金門」,地圖是史料(尤其是得來不易的古地圖),可以印證歷史,「料羅」在早期航海非常重要。
移民記憶:影像中的新加坡金門社群故事,讓我感觸良多,我想到了當年外公、外婆帶著大舅、大舅媽飄洋過海到馬來西亞,從此在那兒落地生根,其他的小孩一個個出生,一個家族在那兒繁衍開來,他鄉似乎成了故鄉,而故鄉金門呢?心有餘而力不足,想回來的沒有體力回來,終老異地,年輕的一輩會想回來嗎?這是個「大哉問」!好像要有互相聯繫的管道,為了不要斷了線,我們會三不五時「早安」一下,問候是基本的,或者分享在金門辦的活動,也因此,有什麼突發狀況才不會一無所知。
最長的一輩外公、外婆已仙逝,再來的舅舅、阿姨輩也有的離開了,在家鄉的媽媽也老了,顯然是要我們這一代去走動了,否則,日子久了,關係就疏遠了,雖然老師說「新加坡的人現在沒有故鄉,他們喜歡金門,想要找回故鄉的氛圍」,馬來西亞的金門人或者也是,但我總覺得那需要有人帶著他們回來,就像是楊忠禮先生生前的做法一樣。
離鄉不離腔,在家鄉的我們出口金門腔是必然,因為那是日常的生活語言,或是有一股「堅持」在,而出外打拚的、移居他鄉的,或是多年以後回鄉的,為了溝通可能不自覺的與其他語言融合了。就我走了四次星馬探親,有意外的發現,即使是在國外出生、長大的他們,仍可以講出金門腔,也許沒那麼道地,但我要說「外公、外婆教得好啊!」家人的影響力是很深遠的。
一切都是「緣」,與「金門」的緣!緣起、緣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