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露從今夜寒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肅民。
點閱率:3,312

中秋佳節剛過,節氣來到了「寒露」,從寒露開始,陰長陽消更加明顯,氣溫也下降得特別快,早晚更加明顯。
寒露,是廿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每年九月中(西曆10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古諺有云「露水先白而後寒」,經過「白露」節氣後,氣候將從初秋的露水清涼轉為夜涼如水,讓人感到幾分寒意的天氣。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即將凝結成霜,寒意愈盛,寒露也代表深秋的到來,氣候由涼爽逐漸轉入寒冷。
農諺也有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意思是:秋季是一個由夏到冬的過渡季節,每當進入秋季之後,天氣的變化就非常明顯。我們都能明顯感覺到,在秋天裡每下一場雨,都會添幾分涼意;而隨著一場又一場的秋雨降落,我們所感受的氣溫也越來越低,那麼隨著氣溫的不斷降,人們便會迫不得已的就會添加衣物。
寒露時節也有所謂的三候(三個階段),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第一階段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在金門就可以準備欣賞黑色大軍-鸕鶿壓境;第二階段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在今天看來當然覺得可笑;第三階段「菊始黃華(花)」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賞秋菊正是時候。
寒露,節氣上見到第一個「寒」字頭,這段時間開始,許多人午飯後更容易昏昏欲睡,或是下午特別提不起勁。因為從寒露開始,氣溫下降變快,身體調節休養生息就更為明顯,這時候最重要的是準備「養收」,讓人體開始儲糧,中醫建議每天可以多睡一小時,充足睡眠、滋養身體,那麼「秋乏」就會減輕許多。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意思是說這時節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儘量少穿露腳的涼鞋、短褲,以免寒氣從腳上起,身體還沒來得及養收,就先受寒,古人的話裡都充滿著智慧。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有詩云:「深林秋水近日空,歸棹演漾清陰中。夕浦離觴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鳴蟲。」白居易也有詠寒露詩:「裊裊涼風動,淒淒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另詩聖杜甫:「藜杖侵寒露,蓬門啟曙煙。力稀經樹歇,老困撥書眠。秋覺追隨盡,來因孝友偏。清談見滋味,爾輩可忘年。」從詩的意境都可讓人體會出寒露時節的孤清寂廖。
在民間,一直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那麼立秋之後的天氣就會比較涼爽;如果立秋時間在下午以後,那麼立秋之後的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今年的立秋似乎是屬於後者,所以白天還是有「秋老虎」頻頻在發威。
九月初回台,家人安排了一趟花蓮之旅,驅車到玉里的赤柯山賞金針花海,赤柯山在花蓮和台東的交界處,在官方的支持下,金針花海猶勝台東的六十古山,漫山遍野看去都是一片黃花,數大為美,實在美不勝收,印證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一個金色的季節。立秋之後是農民收成的日子,所以才有「立秋十天遍地黃」的說法,在赤柯山賞花尤其令人特別有感。
「昨夜秋山楓葉紅,今朝一雨便成冬」。秋天是個浪漫的季節,寒露一過,再迎接一場秋雨,冬衣就準備上場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