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的詛咒
電梯內巧遇樓上的老鄰居,這位包打聽的老鄰興奮的告訴我,近來又搬來新的住戶,這們這一帶很搶手,賣屋訊息一出,馬上有人看房子,不久就成交了。聽了之後,並沒有如鄰居的沾沾自喜,直接的反應是可惜了─價格賣低了吧!
拍賣市場,如果是買方公開競標,喊出最高價者得標,但從得標的那一瞬間,就應該要後悔了,因為其他競爭者出的價格都比較低,只有得標者對標的物評價最高,那顯然其他人的評價相對較低。這是所謂的「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買方競標出了最高價的贏家,註定後悔,像是被詛咒了一樣:誰買到,誰就後悔。
反之,若是賣方競價拍賣,則人們會選擇向最低價者購買,因此,最先賣出者,價格當然也低於所有賣家的標價。對比新鄰居的說法,住家附近的房屋,出售者少而競買者眾,看來是賣方市場,有意出脫者都在待價而沽,為何前鄰居率先奪標?房仲業者都會這麼說:沒有賣不掉的房子,只有賣不掉的價錢,如此,這答案就不難理解。
原來,參與競標的買家對於拍賣標的物都有「共同價值(common values)」,經由拍賣可以讓這個價值水落石出。為了贏得標的物,得標者勢必付出高於此一「共同價值」的代價,否則就不會得標,在拍賣落槌確定後,贏家似乎成了冤大頭,這種令得標者尷尬的擔憂,正是贏家的詛咒。史丹佛大學的威爾森(Robert B. Wilson)教授,是最早提出以共同價值為拍賣理論奠基的經濟學家,而贏家的詛咒正是這個理論的關鍵。
由於這詛咒簡直如影隨形,以至於諸如買賣股票的時機也都陷入天人交戰,故最終的決策勢必也得考量價格以外的因素,而這通常因人而異;再以賣屋為例,有人是為了換屋而賣,有的則是因為資金週轉的目的,無法一概而論,這也就是市場往往會殺出程咬金當贏家的原因。威爾森的高徒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就是延伸威爾森的拍賣理論,加入「私有價值(private values)」的解釋,藉以排除贏家的詛咒。換言之,在米格羅姆的拍賣理論,標的物的價值除了有共同價值,也有個人特別的私有價值。在這樣的情形下,拍賣標的物對每個買家就有不同的價值,贏家的詛咒自然也就消失無蹤了。
不僅如此,根據兩位經濟學家的拍賣理論,還設計了別出心裁的拍賣模式:買方喊價由「低」而「高」,而且可「重複」喊價。這樣的拍賣模式最早被應用於美國電信業的無線電頻率拍賣,因為創造了高效率的結果,其後成為普遍使用的拍賣方式,世界各國紛紛引進這樣的作法。
剛剛揭曉的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即為以上所論及的兩位美國學者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威爾森(Robert B. Wilson),得獎原因為「改善拍賣理論和創新拍賣模式」。兩位皆為理論經濟學者,在嚴謹的數理分析之外,尚且對於拍賣機制提供更多實務價值。正如同諾貝爾委員會特別指出,兩位得獎人不僅提出拍賣的理論基礎,並將其理論應用於實務,對全球影響深遠,廣泛造福世人。
雖然,贏家的詛咒未曾放過誰,但走出象牙塔的經濟學者總有化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