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任性
夜裡行車聽廣播,講述香港美食家及專欄作家蔡瀾的「不如任性過生活」一書,以蔡瀾自己說的話結尾「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多儲蓄人生經驗,死而無憾,這就是最大的意義吧,一點也不複雜。」
幾年前報載「台灣登山客梁聖岳和女友劉宸君3月在喜馬拉雅山區登山失蹤47天後被找到,但劉宸君已無生命跡象,……」梁21歲,劉19歲,青春飛揚,人生奮鬥初起始的年紀,或該讀書,或應就業,不然就該踏實生活,老實謀生的階段,但他們走了一條非常不一樣的路,世上最高峰,一步天堂,一步地獄,真是「一失足成百年身」。
冒險有時任性,有時偉大,有時浪漫,有時恣意,做有做的衝動與感動,不做有不做的考量與顧慮,不該以結果來總結。
我其實很羨慕他人縱情任性的作為,只因我的人生充滿太多顧盼與猶豫,人類歷史常是激情造就,然後才有保守、老實的人刻意維護,都有其價值,時間有限,人生難得,任性可以,自行負責,冒險可行,自我承擔,人生有悔,但過後不理,為與不為,始終是個問題。
人說任性,似乎帶著張狂的個性,甚或囂張跋扈,毫不節制地縱情恣意,但一細究蔡瀾原意,倒不致於如此,只是順著性情,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體貼心意,推己及人,雖說有點放浪不羈,但卻讓人痛快適意,瀟灑稱心。
身為離島小孩真沒有任性的本錢,小時候都得仰承父母、師長的指示,體貼長輩,循規蹈矩,自動自發,不想讀書也得讀書,還得做家事,「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地完成國家交付的「神聖使命」,啥?「光復大陸國土,解救大陸同胞」,蛤!是的,總之,由不得你任性,乖乖聽話,老老實實就對了。
後來當了公務人員逐級陳核,依法行政,聽長官的,總之沒啥個人的見解,有話很保留,有事很保守,行為低調,個性收斂。
想來「我這樣過了一生」著實悶沉了些,其實,我好表演,發表慾極強,沒做過的事、沒到過的地方尚多,我保留「法律追訴權」(誤),沒這回事,過了50歲,再強求都強求不得,況且子曰「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不行,我想要任性幾回!所以強求自己伏地挺身一定要做到一百下,跑步一定得至少跑五公里,每天至少得寫一篇文章,一天至少一萬步……。
那又如何?任性卻沒啥個性,勉強又不算堅強!想想孔子「七十才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有夠辛苦的,七十太老了,都走不動了,還能動就算好了,就房子內灑潑而已,「方圓之內」,當然「不逾矩」了。
我所謂的任性,就是按自己的意志做自己甘心樂意的事,不靠別人,不理眾議,直來直往,自負風險,然後野一下,隨性任情,平原放馬,好好過一下自得其樂的老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