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本拓冊的連結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3,108

近日在蚤市踅摸到一本經摺裝的「大埔石刻」拓印冊頁,那是民國55年時任馬祖防衛部司令雷開瑄將軍拓印精裝的,內容為明萬曆進士工部右侍郎董應舉銘讚退倭名將沈有容的事蹟,這本摺冊長30公分、寬23公分、高2.5公分,封面底均以木板夾裝,打開封面,內扉頁有兩行俊秀的毛筆字,上聯書政求同志惠存,下聯書雷開瑄(印)贈,贈送日期是民國58年8月1日。
歷經50餘年的歲月,木板封面已然有一層歲月的包漿,內頁印有黨國時代書法家廖楷陶的序文,觀之,甚喜,隨即欺身湊近貨車前蹲坐的販商,詢價並問來源,原來是石老縣長家的清倉之物。
雷開瑄將軍(1916~2007),民國38年曾經率領青年軍201師601團,打過古寧頭戰役,民國45年調任金中守備區2年半時,開闢了「中央公路」,並在瓊林陳仔山建造「開瑄小學」校舍,民國53年再調任金防部副司令官,奉命構建「翟山水上小艇坑道」,他是金門人耳熟能詳的大將軍。
爾後在民國54年,雷開瑄將軍調任馬祖,成為馬祖防衛部第一任司令官,在戰地政務時代,馬祖的各項政經建設,幾乎出自他的擘劃,具體如開闢八八坑道,推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興建中正國中、敬恆國中、東引國中校舍),升格馬祖初中為高中,發行「限馬祖地區通用」的橫式50元紙幣,將「中興酒廠」更名為「馬祖酒廠」等等,而在文化古蹟上,他發掘保護大埔石刻,並發行其拓本,以廣流傳,以勵來茲,這是將軍剛柔相濟,見賢思齊的一面。一段明朝萬曆年間剿滅倭寇的歷史,供後人緬懷。
大埔石刻記載「洗海將軍」沈有容與日寇桃煙門之間鬥智不鬥氣的故事,碑文如下: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全碑共計四十一字,分七行楷書,字大如掌,筆勁雄渾豪邁。
萬曆45年(1617),安徽人沈有容鎮守閩海間各列島,在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於東沙島(今馬祖東莒)智誘寇首桃煙門,不費一兵一卒、不損舟糧,使桃煙門及手下受降,從此十四年間,倭禍絕跡於海上,因此獲得當時工部右侍郎董應舉的讚揚,特刻此碑以張揚。
受贈的石政求將軍(1927~2019),民國44年與金門籍仕女結為連理,民國58年時,擔任馬祖南竿師26師(後來的226師)的上校政戰主任,民國66年晉升少將,後來他奉派任金門縣第12 任縣長(民國67年3月1日至69年8月14日)。
石縣長在金門的政績,諸如辦理農地重劃、擴大耕地面績、擴大造林、綠化金門、推動農林漁礦現代化等,是他的政績,此外大家所熟知的「金門民俗文化村」,也是在他任內,民國69年5月20日闢設的。(108,李敏宏)
石縣長能獲得雷司令官親簽的拓頁冊,應有其身分與地位,今日關此冊頁,裝裱之精美,恐非易得之物,我因緣際會,在蚤市得之,算是偶然,也算是奇遇。
一本拓冊,讓我連結了四個歷史人物的事蹟,有遙遠的、有近代的,有認識的,有陌生的,心中泛起一股思古幽情,產生了諸多複雜的情緒,這就是收藏者愛好古物執迷不悟的地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