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階層的慈善義舉:側記1970年代的新加坡駁船業
隨著研究的加深,大家漸漸了解到早期南渡至新加坡的金門人,並非全是經商者,而是更多的青年在新加坡河口以駁船業為生。他們為了生存與互助,在河口附近組織了一間間以地緣或血緣為凝聚的估俚間(苦力間),也奉祀自金門各聚落分香而來的神祇。這些產業與文化景觀隨著1970年代後期新加坡河清理計畫而逐漸消失,但許多事蹟仍存於老一輩的記憶中。其中,龜嶼(Kusu Island)的義航事蹟仍被傳頌。
龜嶼是位於新加坡島南5.6公里的一個小島,現在面積約8.5公頃。島上兩個小山丘分立著兩座廟宇,一為福山宮(大伯公廟、奉祀福德正神及觀音菩薩)及拿督公廟(原是馬來人紀念拿督賽逸.阿都拉曼而建的墓),每年農曆9月,新加坡本地、甚至遠自馬來半島、印尼、汶萊的華人信眾會到這座1百多年歷史的大伯公廟參拜,也經常有人前往拿督公廟祈求發財。在1970年代,龜嶼大伯公廟農曆9月平均有10萬多人登島祭拜,最高峰曾達20萬人,香火十分鼎盛。
另外,二戰結束之後,新加坡百業待興,衛生醫療設施也不齊全,中醫師公會認為應創辦一間贈醫施藥的機構,於是在1952年成立「中華施診所」,同年3月17日正式開診。初時出借中山會館的場地,後於1956年遷入直落亞逸街(Telok Ayer St.)202號之自置三層樓會所,中華施診所也改名為「中華醫院」。建築外中華醫院這四個字,出自金門籍的書法家許允之所題,現在仍被保留著。但是中華醫院是一棟三層樓的五腳基店屋,空間不大,隨著服務人數的提升,到了1960年代後期逐漸不敷使用。1971年4月3日《南洋商報》刊載〈中醫師公會擬在大芭窑(註:Toa Payoh)籌建中華留醫院〉一則新聞,掀起了新加坡各界捐獻的風潮。
1972年起,新加坡金門屬鄉團電船公司為中華留醫院籌款義航,《南洋商報》、《星洲日報》、《新明日報》等一系列報導了金門人的駁船業響應捐資的善舉。如1972年10月20日《星洲日報》一篇〈聯合電船公司舢舨工友二十八日義航一天〉記載:「在全國各階層熱烈的支持下,陸上的行業兄弟姐妹們,做了很大的努力,為這中華留醫院基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航海業界的兄弟們,也不落人後,有關農曆九月龜嶼大伯公的誕辰,在這期間前往膜拜的善男信女,都必需搭船前往,因此摩哆舢舨這行海底交通工具,每逢這個佳節,工友兄弟們便進入最繁忙的時間,但工友兄弟們不但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還利用這個大好機會,決定撥出一日為中華留醫院舉行義航,這種樂善好施的偉大精神,和急公好義的功德,的確令人欽敬……。」
經過一整個月的努力,在11月30日、12月1日的報導中,統計了金門人駁船業的籌資成果,包括「合安摩哆舢舨聯誼社義航,票銀二千一百八十元正……。金合發官山社聯合電船公司,票銀二千零五十六元三角……。東安電船公司,票銀二千三百九十五元三角……。文山電船公司,票銀三千四百元……。湖峰社海捷摩哆公司,票銀一千二百元……。金長發電船公司,票銀一千三百元……。」祖籍烈嶼后頭、以方氏為主的文山社,在捐資上獨占鰲頭,大體也反映了當時各估俚間勢力與規模。這些籌款,加上鄉團所屬的個人及相關店號的捐資,總計籌款「一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元六角,悉數歸入中華留醫院建院基金云。」
1972年的義航善舉,說明了在新加坡華人社會中,慈善事業不只是富人的專利,勞動階層也往往會貢獻己力,聚沙成塔,在歷史的某一頁留下令人緬懷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