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若比鄰—文化的綿延
那一年,出生南洋的表哥和堂哥,參加了「世界金門日」的活動,第一次踏上父執輩心心念念的鄉土,我們有機會相聚,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我們彼此珍惜,住在香港的表哥從母親的口中,了解金門老家的許多故事,住在新加坡的堂哥也在出生金門,幼年才下南洋的大堂哥的指導下順利找到老家。
香港的表哥,對金門有份特別的感情,每次回來金門都和我分享不同的故事,有一年回來,他說起水頭到印尼的華僑蔡清竹先生,蔡清竹先生和文學界有名的郁達夫有深交,更重要的是當郁達夫出事時,他把兒女託付給蔡清竹先生,清竹先生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教養成人,我後來上網找郁達夫先生的相關資料,才發現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於2006年3月15日在金門日報的「浯江夜話」寫了一篇題為:「古代緣」的文章,副標題為:「—水頭人蔡清竹與郁達夫」,並且引用落籍金門的名詩人鄭愁予的一段話:「祖求先生,先曾祖父開盛公建厝水頭村,香延詩書,至祖父清竹公更遊宦外鄉,並遠至南洋經商,與當時藝文及學界人士交往,和郁達夫先生結為莫逆,時在抗戰期間,達夫先生不幸於印尼寄居時,遭日軍殺害,其有幸者,知友清竹公為其執行遺囑,使達夫先生後裔得到照拂,此種義誼友愛,傳至後世,使我輩後生,聞之無不動情,因略記之,祖求先生祖厝擬開放改建為民宿,鑒諸歷史及人間緣份之珍貴,愚意命名『古代緣』,或可將此一美宅對文化內涵呈現給訪遊者。鄭愁予2005.6.25.金門水頭。」
我的表哥因為從小都稱呼蔡清竹先生為清竹叔,因此他感動於清竹叔那種視郁達夫子女如自己孩子一樣疼惜的情義,知道我的先生也姓蔡,特別把這個動人故事和我們分享。
當我從金門日報讀到楊樹清作家早在2006年就已經把這個動人的文化故事傳揚,我感佩於他對文化與文學的敏感度,郁達夫先生在文學界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瓊林蔡家在金門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位置,蔡清竹先生雖居水頭村,其祖先也源自瓊林,依輩份祖求先生晚我先生一輩,仍然要稱一聲叔、嬸,但祖求先生也是服務教育界,是我的學長,我們常有互動,我對他十分的敬重,尤其知道了清竹叔公與郁達夫先生如此重情重義的精神,真是萬分感佩,樹清常說我是他文學的啟蒙老師,但其實他早入文學的浩海,如今我每一和他接近就覺得在他身上,我要向他挖掘的竟是如此深廣,在文學的領域,我一定得尊稱他一聲楊老師。
我的表哥出生印尼,他每一回來總和我分享不同的故事,原來他的曾祖最先在廈門是一小販,家庭非常的貧困,常常坐小船到大船上去販賣水果,在一次大船開了,他尚未下到小船,從此流落到菲律賓,但他不屈不撓的努力精神,終於為他帶來了財富,他和廈門大學的愛國華僑陳嘉庚一樣,有了錢就辦教育,去年,我去讀書時,有機會讀了一些華僑相關的記載,金門不同的村莊也有很多先輩為辦教育,大家不停的捐錢,水頭「金水國小」就是動人的民間興學的典範。
表哥和我是在「世界金門日」串起的兄妹情,感謝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可以沒有距離進行文化交流,去年他們還特別回來參加迎城隍的活動,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沒能組團回來,不過透過不同的通訊軟體,我們時有互動,分享文化的豐厚。
郁達夫和金門有這樣深厚與特別的緣份,我們要把這樣美好的文學與文化緣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