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
於台北,一日出外散步,經過一擺攤市場,顧客提著蔬果,熙來攘往穿梭於人聲鼎沸的市集。再往前走幾個店面,喧囂嘎然靜止,來到一店內漆黑昏暗,店外架上擺放出售的鐮刀、鋤頭、三齒耙、六齒耙等農具的打鐵店。門楣上的春聯橫批寫著「良工造物維其巧」,我進入店內跟主人打了招呼,說想拍幾張照片,鐵匠於砂輪機前正專注磨刀並點頭應允。環顧店內炭灰煙塵遍布,橫七豎八拉了幾條電線連接到砂磨機旁的燈泡。一處角落是鼓風爐,一面牆上簡易架著一小平台供奉著福德正神。相較剛剛經過的熱鬧市集,這裡顯得冷清、落寞、被遺忘。看著架上囤積待售的農具,對於這夕陽行業的打鐵店,心裡油然而生幾分感傷。
不過,時代巨輪總是轟隆轟隆往前奔馳,生活新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展現。就以報社投稿來說,早年投稿須將文章撰寫稿紙上,然後,郵寄報社;報社同樣有不少事要忙,除了例行的校稿,還有冗長的檢字排版。在此同時,學校出考卷,是用一種特殊的鋼筆在蠟紙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刻,蠟紙底下放著一塊鋼板;刻好後,送到油印室以滾筒油墨印刷。但曾幾何時,電腦的出現,完全改變這樣的作業方式。報社不再接受稿紙書寫的稿件,要求使用電子檔。學校出考卷也不須再經油墨滾筒等複雜的程序。就在不久前,皮夾內若沒有放些現金紙鈔,可是寸步難行。如今只需帶著手機或是一張信用卡便可通行無阻;曾經用剩的紙鈔銅板零錢,像被遺棄般靜靜地躺在抽屜角落。
近日有一則新聞說,倫敦的塞維爾街(Savile Row)一條專為男士量身定製西服的裁縫街,曾經擁有兩三百年的聲譽與榮耀。最近終於迎來一家專為女士量身裁縫店的開張,打破街區以往只為男士縫製西服的慣例。這裡曾是英國上流社會男性時尚服飾指標的引領者,來此光顧的還包括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等名流。由於店租節節高升,店家不勝負荷,有些經營者又以進口商品以塞維爾街原有品牌出售而影響商譽,當然平價衣服的大量生產也是原因。使得這街區漸漸走向衰頹,到了本世紀初裁縫店僅剩不到二十家。這與台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頗有雷同之處,早些年,重慶南路曾是三、五步便有一家書店的,形成獨特的書店街風景。由於店租的攀升及網路購書的興起,使得書店一家家相繼關門。
以往,台北的二手書店型態大抵類似堆棧,由於店面空間狹窄,書又多,想找一本書相當不容易。有一回到公館閒逛,走進一家二手書店,大大改變我對二手書店的刻板印象。這家書店窗明几淨,設計新穎,收購進來的書籍除了進一步整理,還於電腦中分類建檔,購書的溫馨舒適頗有誠品書店的感覺。在書店不景氣的此刻,希望能逆勢而上有一番作為。而誠品書店今年五月關掉了敦南店,深感惋惜。這書店有我太多的回憶,昔日於台北離敦南店不遠處上班。打從誠品於仁愛路大圓環邊開設第一家書店,便是我經常駐足的地方。那時誠品引進國外設計前衛新潮,內容豐富的人文、文學、藝術、繪畫、音樂、設計等書刊雜誌,還有海報工藝品,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形成一股潮流。我有空便往誠品跑,經常流連忘返,有時買一兩本喜愛的書,有時買張海報裝飾居家牆面,有時幫孩子帶些讀物或是有趣的工藝品。後來,書店遷至隔一窄巷後的金融大樓,這裡空間較大,大廳經常舉辦免費的藝文及音樂表演活動。可惜這個台北重要的文化地標,二十四小時開放營業的書店,就這樣吹起了熄燈號。
時代巨輪總是轟隆轟隆往前奔馳,新一波的科技:人工智慧、互聯網、機器人、手機……。無疑的,將再度型塑人們未來的生活樣貌,有些事物將走向沒落或消失,有些行業將再淪為夕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