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思源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鼎仁。
點閱率:2,087

二表哥張鎮樹,替他父親張洲源出版一本紀念冊《思源集》—「張洲源書法、雕刻作品集」。張洲源生於清光緒29年,大先父吳水籐一歲,他倆是表兄弟,小時我慣稱他為洲源伯,並常往他西門家跑,看他粧佛做漆線雕。他把茶色桐油漆揉成麵糰,搓成麵線般粗細長漆線,再把漆線盤龍盤鳳,粧在佛像身上。這個古老的漆線雕技藝,是早年來修城隍廟的大陸匠師傳授給他的,他再把這項漆線古藝,傳給他第三子張鎮森,民國57年三表哥鎮森獲得教育部頒贈民族藝術獎,「傳統工藝類—粧佛」的薪傳獎,父子並登錄在「台灣民俗文物辭典」。
洲源伯多才藝,自學有成,舉凡文學、書法、繪畫、佛像雕刻、南音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早年常赴廈門,結識南普陀寺成宗法師,和法師談及海印寺沒有住持,成宗師便派他弟子釋式建,跟著先生渡海來金,那是在34年抗戰勝利後,式建師成為海印寺第五任住持,安溪人氏,青年出家,於南普陀寺受具足戒,初弘法於南洋。長鬚光儀,人稱美髯上人,經歷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炮戰,蔣公數蒞太武山寺,與師清談合照。後來聽說被疑為匪諜,50年被弄死在禪房裏,前年山上的和尚帶我去那房,指著床邊地上說,就是躺在那地,和尚比我還年輕,也只是眾說紛紜的傳著!
式建師興念,要為海印寺塑造十八羅漢像,央請洲源伯幫忙。他帶著長子火炎,取水頭黑田土上山,長住半年之久完成羅漢製作。這是書上的說法我不太認同,所以表哥就不太高興。我花九年當義工,修了十八羅漢,又稍作粗淺考證,海印寺永曆15年,建成今天的規模,當時由盧若騰倡建,南明軍隊、人、財匯集金門,控制閩南,才有辦法蓋這座閩南式大廟,塑觀音、造羅漢,一起慶成,所以已有359的歷史了。文化局帶一位教授來我家,拿一塊羅漢身上黑土,謊稱600年,要她拿回台南的大學鑑定,一直沒有下文。只有百十年,太近的年代,透過科學的鑑定,是否可以還原正確的年代?泥塑十八羅漢,被埋在基座裏夯實,所以出土時有幾千塊碎塊,缺手、缺腳、缺六個頭,我重塑裝上。由碎塊研判,是有年代的東西,有不同層次黑土的修補痕,髹漆重粧多次。也許式建師曾邀洲源伯上山,修補並重新粧佛。十八羅漢身上還留有很精緻的漆線粧飾,很可能是洲源伯的手法,是值得記上一筆,我修補的過程有剝落一部分漆線,這是我無法保護,無法修復的地方,引以為憾!
書上看到洲源伯留下的行書作品〈禮運大同篇〉,50年寫的〈勸孝歌〉,18年寫的〈清平調〉,行書流暢靈動。〈金源利建材五金〉、〈金和興藥房〉店招書寫,58年替浯江書院寫的忠臣孝子、進士匾六塊,榜書壯闊工穩;他就在這一年過世,享年67,金門日報還刊出「痛失鄉賢」,附照西門公祭的場面,林雅火還贈送一幅他畫的洲源伯遺像。小時我父親彩繪玻璃,需要寫一個篆字,叫我拿一張小紙去洲源伯家求字,他隨手拿起粧佛彩墨之筆,一下就寫好給我,所以我剛讀小一就知道有篆(閩南語讀ㄊㄨㄢˇ),那時我早已開始寫「描紅」,也就愛上書法,一直到現在,眾體皆備,篆書更是我的專長,我還作篆刻!
洲源伯喜歡吟唱古詩自娛,曾任詩社社長。初從古龍頭勇仙學南管,因他詩文有根柢,很快就領悟貫通。與邱九如創城隍廟「金門南樂研究社」,常與廈門館閣交流。45年於魁星閣創「金門南樂社」,舉首任社長。我家店「炎蒸」是洲源伯手書的大字,小閣樓上書桌是我讀唐詩練字的地方,牆上掛一套南音樂器,幾位閣老常登樓,幾曲清音悠揚一室。洲源伯微胖的身軀,我喜歡聽他彈琵琶,鏗鏘有力,看他執板拍唱,聲腔雄厚。當時我是音樂白癡,幼志不在此,也就沒跟著學,晚近在「金門樂府」花我十幾年功夫,才學得一點南音的唱腔、彈撥。
素仰洲源伯多才多藝,見賢思齊,小時就有的孺慕之心,諸多想念,思源—思洲源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