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時節
入冬以來的首波冷氣團,從跨年夜報到,中間有幾天回溫,但緊接著又是好幾天的寒流來襲,氣象局不僅發低溫特報,也針對基隆、新北、台北、宜蘭4縣市發大雨特報,另外還有19縣市發強風特報,「又濕又冷風又大」,所有低溫元素全到齊,北台灣很多地方下雪了。
金門曾經下過雪?答案是肯定的,民國八十年增修的《金門縣誌》「大事志.歷代祥異記」,志書記載雨雪者計有三次:其一,「(同治)十一年,冬十一月,雨雪三日,冰堅二寸許,長老皆以為未見也。」其二,「(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初旬,雨雪三日,為年少者所未見。」其三,「(民國)四十八年,二月廿二日,奇寒,太武山上飄雪。」
尤其是光緒十八年那場大雪,被先賢林豪形容:「光緒十八年十一月,天大寒,內地金門、廈門大雪盈尺,為百年來所未有。」想到「大雪盈尺」這樣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景,見者何其有幸,天降祥瑞,瑞雪兆豐年,但是老一輩人未曾見過此景,「或曰陰陽不和,酷厲之氣所召云」!
我生也晚,四十八年太武山上飄雪那年出生,卻因生在年尾,所以也沒有機會躬逢盛會,移居美國紐約的大學同學賴我說,紐約大雪她在家中剷雪很辛苦,我回說我出生以來都不曾見下雪,很羨慕她有這樣的經歷,同學是緬甸僑生,生長在炎熱的東南亞,後來隨夫婿移居美國,要適應不同的國情、天氣,確實也辛苦,我們處在亞熱帶台灣,不知下雪天所造成生活的不便,只想著下雪可以玩雪球、堆雪人,皚皚白雪,一望無際多詩情畫意,卻不知人家要剷雪開道的辛勞。
個人最接近雪的一次是十年前遊瑞士,坐纜車在鐵力士山看到積雪,但那是山上終年積雪而不是下雪,雪像硬塊冰而不是綿絮;四年前去挪威旅遊因在九月,還不到下雪季節,也只是追到山邊遠遠看山頭的積雪而已,導遊說晚一個月去就可以看到大雪封山,只是沒有人願意這個時候去玩;兩年前去昆大麗遊,看到玉龍雪山也是只能遠觀天邊那一縷白,摸都摸不著。
記得以前高中國文課文有一則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這裡的謝太傅是東晉時期有名的美男子謝安,官至宰相,一個下雪天,謝安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兄長兒子小名胡兒,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兄長之女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十分高興,認為此女很有才氣。這裡說的女孩就是謝道韞。她是東晉有名的才女,後來嫁給了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因為這個典故每次看到雪,就會聯想到柳絮飄飄的謝才女。
詠雪的詩詞很多,我最喜歡這首,「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是毛澤東最有名的詞〈沁園春.雪〉,詠的就是北國大地下雪的景像,這首詞有人譽為千古絕唱,氣象宏大。
小時候認為金門比現在還要冷,那時早上上學,水桶裡的水冰冷剌痛手臉,早上最想的是從井裡打的水,溫暖無比;那時不小心手腳都會長凍瘡,紅腫奇癢無比,母親就會要我們拿蘿蔔葉子去煮開水,用來燙泡手腳,說也奇怪,真的有奇效。現在因為御寒的東西像什麼暖暖包、暖爐、毛襪、毛褲、毛帽等等,已看不到有長凍瘡的情形發生。
近年來金門都有暖冬的現象,所以除非寒流來襲,大致來說並非真的很冷,反而因雨少,冬天裡有陽光曬,白天十分暖和。寒流來這幾天,晚上七度左右,白天約十度上下,但是比起北京零下二十幾度,上海都零下七、八度,想想在海西的我們還是十分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