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春聯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肅民。
點閱率:3,354

華人社會每逢過農曆年,人們都會貼春聯,除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沿襲桃符信仰,有為新年祈福、辟邪的寓意。
春聯源於我國宋朝,北宋王安石《元日》詩就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生動想像地描繪了北宋時期民間人民在元日這一天呈現的生活場景。古代,春聯往往寫在桃木上,因桃木可以避邪又彰顯喜慶。因此,在元日這一天,人們把寫有春聯新的桃木換下往年舊的春聯,也就有了「新桃換舊符」此一習俗。
因此,有人就認為貼「桃符」是春聯的起源。桃符是民間於春節時用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二神驅避鬼怪的物品,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主管萬鬼的神荼和鬱壘。遇作祟的鬼就會把它捆起來餵老虎。後來人們在桃符上寫上一些吉祥語句。唐朝時,楹聯開始出現。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
不過,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燕京歲時記》:「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唯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不得擅用。」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的一個除夕曾傳旨:「公士卿庶家,須加春聯一副」以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看到家家都貼上了紅光閃閃的春聯,心中十分高興;偶然發現有人未貼春聯,詢問得知這戶人家因無人會寫字,又請不到人寫,就根據戶主閹豬的職業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從此春聯的流傳更加廣泛,並成為年俗。直到今天,春聯仍是重要的年俗之一,並仍然保留了原來避災驅禍,求得庇護的意義。
小時候父親有讀過幾年私塾,所以過年春聯都是父親自己書寫,後來我也接手過幾年,當時沒有什麼春聯範例,我都是找唐詩三百首裡對仗又符合春意的詩句來挑選書寫。又後來我的高中同學呂光浯書法一流,所以就省去麻煩,直接提早跟他預訂,另外,當時擔任金門地檢署書記官長的孫國粹也是我乞討春聯的對象。
金門地區貼春聯的風氣似乎比台灣其他縣巿高出許多,這跟金門的書法家眾多可能有關,每到年底在金門書法學會的號召下,機關團體、大商號或五鄉鎮都會出面邀書法家書寫春聯送給民眾,每位書法大師在歲末時節都行程滿滿,寫得天翻地覆,而要到心目中滿意的春聯,鄉親也志得意滿。
這些書法高手,寫起春聯也是個個意境不同,有的人一板一眼,有的人龍飛鳳舞,有人擅長楷書,有人擅長草書,有人擅長隸書,各有千秋,所以喜歡什麼字體就找中意的大家排隊索取,當然也有人比較用心,像吳鼎仁大師他會自己造對,配合生肖年寫春聯,他寫的春聯經常向隅者眾。
前兩年新居落成,我就自己擬了一副春聯「歡歡喜喜過新年,平平安安入新居」,橫批「不亦快哉」,就藉此副春聯向大家賀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