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島見聞與聯想
三月二十七日,與內人參加旅遊團赴澎湖旅遊,澎湖夏天常綻放天人菊,故又名菊島。當日上午十一時,飛抵馬公機場,此機場與金門皆屬軍民合用,不可拍攝、描繪軍用設施。離開機場先到日新餐廳享用南瓜米粉等風味餐,餐廳外有硓(石古)石構築的小牆,保護農作防風害。
餐後參觀南寮,社區古樸有味,景點亦多,以硓(石古)石建築的圍牆和屋舍不少,有的住家在牆壁以貝殼鑲嵌作畫。社區內有趙氏祖廟、趙氏古屋古色古香,有村民把海洋廢棄物-浮球加以利用並漆上顏色,營造出「浮球秘境」,浮球五顏六色,引人打卡拍照。某戶住家牆邊貼有瓷器製造的小綠蠵龜,另有一戶門楣題寫「薰風」的古屋,門聯寫著:「高山環水成羅帶,陽烏書天入畫圖」。福記魚灶,設有灶台、煙囪、鹹汁槽,此乃復原當年加工漁獲的所在,魚兒經過魚灶蒸煮曝晒成魚乾,常外銷至台灣本島及日本。
小農市集與雞母狗公園讓人想到澎湖早年生活與金門類似,冬至過節常以「米粹」搓湯圓、做元寶、庫銀,有人進而捏塑牛、羊、豬、雞、鴨、狗等造型(俗稱雞母狗仔)做為供品,祈求神明祖先保佑家中六畜興旺、五穀豐收。有一間「許返古厝」,屋中陳列甚多文物,許返祖籍金門,許返本人早年在村里挑擔賣雜貨,曾與友人到大陸習得呂山法派小法術,後期於南寮保寧宮擔任福官(法師)。日後子孫事業發達,置產建屋;古厝創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其建築裝飾極為豐富,有泥塑、彩繪瓷磚、剪黏、水泥塑橫窗等,每項設計常有典故及意涵。建築的大門有對聯,乃磁磚上題字再上釉,門聯:「清風明月追先代,甘露嘉禾表里門」。大厝身的廳聯:「高人居處興仁里,陽德光輝積善家」。上下聯的第一字「高陽」是許姓堂號。南寮社區古井至今仍可汲水,南寮活動中心也是照顧關懷居民的據點,正在準備供應老年居民的餐點,功能多樣。壁上有一張縣長署名書寫加木框的獎狀,全篇毛筆字寫,令人印象深刻,右半寫著「淨灘」兩大字,左半寫:「書賀南寮社區鄭秋環理事長,帶領該社區熱心響應淨灘活動,清理家園,流汗收割,向上提昇菊島生活品質,殊堪嘉許,特書此狀,以茲獎勵。縣長賴峰偉二○二○秋。」
我們移地到北寮的的奎壁山遊覽,山下東側沿岸,與無人居住的「赤嶼」島之間,退潮時會露出S形礫石步道,約300米長,仿聖經故事取名「摩西分海」;遊客到訪前必須查明澎湖潮汐,導遊英明,帶我們前往的時間恰好,等沒多久退潮,礫道出現,正好可供遊客踏上步道。這與金門金城夏墅海邊與建功嶼的情況相似。建功嶼的優點是退潮時,遊客可登島一探究竟,但赤嶼不適攀登;澎湖的海灘則較白潔,奎壁山遊憩區的設施也較完善。
二十八日上午參觀篤行十村文化園區,園區內仍保留中正堂、刻有「毋忘在莒」的巨石,此地在日據時代是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和馬公重砲兵大隊軍官宿舍。抗戰勝利後由國府接收,改造為澎湖防衛司令部的軍官有眷宿舍,並命名為「篤行十村」。今日的園區,有仿古繪製的湘東商行市招,也有教室情景、攤車彩繪。重點是張雨生、潘安邦兩人舊居改造設立的故事館,唱紅了葉佳修作詞作曲的<外婆的澎湖灣>的名歌手潘安邦(1954-2013)和<我的未來不是夢>的主唱者張雨生(1966-1997)都曾生長於篤行十村。澎湖縣政府為兩位名人設置了音樂紀念館,以此吸引觀光客,館中介紹兩位名人一生,讓遊客瞭解他們的成長過程及演藝貢獻。這讓我想到王英坦,王英坦(1952-2002)藝名金門王,曾與李炳輝搭檔走唱於淡水各茶室。記者潘小俠聽到歌聲,介紹給音樂家陳明章。兩人接拍了歐香咖啡的廣告「媽媽請你也保重」,歌聲畫面在電視播放很久,之後又一曲「流浪到淡水」,歌由陳明章譜寫,搭配麒麟啤酒廣告,他們的歌聲橫掃全台,成為家喻戶曉人物。金門王如今雖已往生,但我常想:金門若有一間「金門王音樂紀念館」,一定可為金門加分,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觀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