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秀給你看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3,336

大稻埕是清代淡水河岸的港埠,兩岸商船輻輳,曾經領一代的風騷,是北台繁華的代稱。雖然現在已沒落了,但是仍以另一種形式,展示它的歷史風姿,而以迪化街的乾貨市場聞名於世。迪化街的年貨大街,每年過年真是人潮闐塞,寸步難行。
迪化街除了傳統的街市之外,還保留了若干當年有名的老商號,經過整修之後,作為歷史的建築,供後人參觀與緬懷,因而促使文創產業的興起,與傳統的商店街各據一隅,成為迪化街的勝景。
前一陣子去閒逛,走進了「迪化二○七博物館」,這是台北市的歷史建築,二○一六年由陳國慈女士承購,要讓古蹟活化,「期盼藉由這棟美麗老房子蛻變再生的活力,透過主題展覽及多樣的藝文活動訴說屬於台灣的在地人文歷史故事,串聯現在與未來,創造老房子的新生命。」
那一天走進展館,頓時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怎麼這些展物這麼的親切與熟悉,定睛一看多是金門閩南式的建築與風物:顏只(紅磚)、日本瓷磚、厭勝物、辟邪物、風獅爺、風雞、木雕、剪黏、彩繪及張貼多幀放大的建築圖照,一看是水頭紫雲衍派的洋樓。我彷彿回到了金門的展覽館。
這一棟展館是中藥房改裝的,因此狹窄而長,作為展館實在有些侷促,但是有心人要說在地的人文故事,每半年展品一換,雖然展館不是挺好,但是用心可嘉,讓人由衷感到一種欽敬,那是點燃人文文化的一種爝火,讓迪化街除了商業之外,還有歷史與人文的氣息。
我看了之後心有戚戚焉,覺得金門也可以仿傚,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金門的文化元素是多元的,可是都保留在民間裡頭,應該把它喚醒,可作分門別類有系統的展示,如閩南式建築、洋樓、廟宇、宗祠、雕飾、楹聯、民俗文物、老照片等等,實在是不勝枚舉。
這些裡面還可以再細分出去,可成為一間閩南文化的展示空間,不論是實物或照片,可以請學有專精的地方人士寫說明,也可以每半年輪展一次,讓觀光客對金門的文化有一個具體而微的瞭解,否則走馬看花,對金門只認識一個皮相。
台北市的有心人,都樂於把金門的風物展示了,我們的文化基因這麼豐厚,難道就讓它深藏而不露嗎?以前我到英坑的一間民居,發現有一座神龕的雕花美妙絕倫,如果能以拍照的形式展現,一定可以讓人瞭解傳統工藝之美。這只是其一而已,可以舉一反三。
迪化街這家展館還出了閩南式的建築專書,金門只有水頭的水調歌頭一家入選,還訪問了民宿主人顏湘芬女士,算是金門的代表性之作,可說掛一而漏萬。如果我們可以有系統呈現閩南式文化、建築與工藝之美,相信會讓人大開眼界,讓觀光客覺得到金門旅遊,真是不虛此行。
金門以文化立縣,而文化是發展觀光的重要元素。試想迪化街如缺少人文空間,只不過是一些乾貨舖,充滿銅臭味,不能帶動觀光的人潮,展現重生的活力;金門倘若缺少人文元素,只是一些無言建築與冷戰時代的坑道與碉堡,看過之後對金門文化有多少接近性呢?實在不得而知。
台北市有文化素養的人,願意出錢出力,為文化紮根,跟普羅大眾分享,這樣的財力不藏於己的襟懷,是非常可貴的。金門一直要厚植文化根基,擬議要建立美術館,立意很好,但是所有的美術的創作與欣賞,一定會受一時一地文化底蘊薰陶的影響。
金門強調是閩南文化的原鄉,我們不是重視常民的文化嗎?不是要建構島嶼的美學嗎?我想了幾年想不到一個入手處,看了迪化街這一展館忽有感悟,讓我心中豁然開朗,原來遙望天邊的彩霞,不要忘了腳邊的玫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