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福建寧「陽」?寧「洋」?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邦祥。
點閱率:2,485
字型大小:

族譜在史部文獻的特色,除了對氏族在收族的積極意義外,透過零星註記可以一窺當時的人口、經濟、移民、教育、婚姻等等。為收族釐訂族譜資料,進而訪求散失於譜牒上的宗族,向來為三世修譜的重點工作。案清.鼎億公、鼎丕公手抄遞修本《銀同碧湖陳氏族譜》載新厝房應建派,國,字弘佐:「葬寧陽縣外……」,又「葬長泰東門外……」。為了考察族譜中以散失的世系,我找尋寧陽縣這個地名,並試圖探求與塔後房應傳派往魯山縣涂家村是否有關。
遍查文獻資料出現寧陽這個縣名的是:山東省中部偏南、大汶河南岸,是泰安市所轄的一個縣。而福建省並沒有「寧陽縣」這個縣。無獨有偶利用搜尋引擎,發現不少人也正在搜尋福建在清代有沒有設置「寧陽縣」這條資訊,可以見得在其他文獻可能也出現福建「寧陽縣」,搜尋者也非常可能找不到任何線索,所以才在網路上詢問。
清代的漳州府下轄: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海澄7縣;另外還有雲霄這一個散廳,卻沒有「寧陽縣」這個縣,雖然一直找不到「寧陽縣」,但卻找到了「寧洋縣」。
寧洋縣,在福建省龍巖縣東北240里。明代始置。漢代冶縣地;晉代新羅縣地;隋代龍溪縣地;明.隆慶元年(1567年)始析置寧洋縣,屬福建省漳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後,屬福建省龍巖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年6月,劃屬福建汀漳道,國民政府成立,廢道,直屬福建省政府。縣境東、西、南三面皆山,北面稍平坦。北溪發源馬山,南流至寧洋城側與西溪合,稱為鷺江,向東南流,故交通北至永安(今永安市),有馬山之險,東至大田,有金山之險,南至漳平(今漳平市),有水路之便。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駐寧洋縣。1956年撤銷,分別劃歸龍巖(今新羅區)、漳平(今漳平市),永安(今永安市)、連城等縣。寧洋縣老縣城在今漳平市雙洋鎮。
註記墓葬何處的是一對父子,不可能父親葬寧陽(山東泰安),兒子葬長泰東門,一個在山東泰安,一個在福建漳州,因此我推測我們族譜裡的這個寧陽,應該是寧洋的誤寫,音近而訛。
而新厝房這一支到底為何到漳州府寧洋縣,並無正式記載,除了可能和遷村及戰亂有關之外,通過對該祖妣的墓葬地點,可進一步推證該祖也可能為了就學或經商。為什麼呢?如果是遷村、移民?那他的妣劉氏的墓怎麼可能在田后(湖前村莊後方,往新市里方向),他的兒子,名五八,字崇有,葬長泰東門外……,而妣王氏守苦節,墓巷仔內。遷村、移民大部分是整家一起走,即便移民在返回祖家,墳塋也會遷回(湖前頂厝房遷永春,再遷回湖前),因此相當可能是就學、經商,或染疫身亡,無力歸葬金門,所以才魂遊他鄉。
那為何就學要去寧陽、長泰呢?在清代考秀才按縣的大小有一定的名額配給,在清.鼎億公、鼎丕公手抄遞修本《銀同碧湖陳氏族譜》中就記載:「鳳翼字崇注韶安學」、「嘉字崇熙臺灣學」,同安人口太多了,要佔一個秀才名額談何容易,所以到內地一點的小縣,或許還有機會。
但到底是那一種情形,族譜中並沒有隻字片語可供論證,同屬於新厝房有外移不久,譜系即已失傳,也有外移之後,丁口繁衍不絕,並與族譜編修者保持聯繫,其譜系表不但未見失傳,所謄錄的丁數,也隨世代更迭,大量增加。
福建找不到寧陽縣卻找到寧洋縣,在纂輯本宗譜牒之餘,也多認識了一個地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