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時間以外的鴨蛋
祖先崇拜是基本的家族倫理,瓊林蔡藉由共同祭祖的儀式活動,促進家族和宗族意識,維持倫常關係的穩定,凝聚的生命力和向心力。過去農耕社會,出外的人少,家族凝聚力高,祭祀活動人人都會參與,隨著社會形態改變、生活方式不同和思想觀念的進步,宗族的共識產生推移,節日儀式感面臨挑戰,尤其作為祭拜的莊嚴感,被視為繁文縟節。「祭則致其嚴」,儀式若缺乏精神意義,就流於形式;習俗若沒有文化內涵,僅是虛偽的存在。
三百多年來,前水頭蔡皆參與「瓊林蔡」二世祖墓祭,一個節慶的形成需要日積月累,亦需要宗親的共識而逐漸衍生,一方地域的人群凝結古老的敬畏感,這是多麼不容易啊!
二世祖祭拜儀式開始時,由輩份高、年長者為主祭官,頭家與祭,宣讀祭文,「追維我祖,慈愛孔長,英靈有赫,卜宅近鄉,插桃節至,爆竹聲揚,斯其所嗜,心肝不忘,茲逢除夕,子姓悽愴,來格來享,俾熾俾昌。尚饗。」祭祀后土亦附有祝文:「神司土,得土者賴以安,德配地,在地者土其壇。聲靈既赫,正值克寬,節屆分歲,時值云殫,以妥以侑,奉俎奉盤,祖考默佑,子姓承歡。尚饗。」祝文是依據明代《瓊林蔡氏祭祖儀註》所記,表達景仰祖先的豐功盛德,慎終追遠的思親之心和孝道精神,抒發親族聯歡和款敘之情。
與父親一起祭拜二世祖時,禮畢撤饌,他會遞給我兩顆鴨蛋和一粒年柑,填飽肚子,再踏上返家的路程。父親說,早期交通不便,從前水頭往返瓊林路程甚遠,清晨即要出發,挑著裝祭品的圓籮徒步行走,沿著官路走去,路線是:前水頭─金門城─官路邊─許福墓道碑─官裡─蔡希旦墓道碑─許獬墓道碑─庵前─蔡希旦墓道坊─下後垵─許振之墓道碑─東洲─往雙乳山方向─蔡守愚墓道碑─一門三節坊─瓊林孚濟廟東二世祖及妣墓。
父親把蛋殼和年柑皮灑在墳上,我大吃一驚,怎麼可以如此不敬,父親解釋這樣做是象徵「脫殼」、「蟬脫」,祝福祖先重生解脫之意。回想這一幕,我才領悟有些傳統習俗並非輕易可以繼承的遺產,例如歷史意識、家族精神、祭祀文化,需要透過解說、認知和理解,方能明白其中的真諦。
我覺得二世祖婆變更掃墓日期,是一種權變,也是一種創新和遠見。分散四方的家族成員回鄉過年時,子孫們到齊了,一起掃墓才是真正的大團圓。
原本藉著血緣紐帶結為的宗族和家族,歷經綿綿過程,形成一個複雜的社會群體,當老一輩漸漸凋零時,祭祀文化也漸漸褪色與消逝,血脈崇拜、家族至上的觀念被壓在深深的底層,任歲月塗抹。
幸好二世祖婆特別規定以豬肝、鴨蛋、柑為祭品,我吃著這些獨特的滋味,平安長大,靈魂深處有著根深柢固的祖先崇拜精神。每年年節踏浪歸來,總是期待除夕的墓祭之日。去年庚子鼠年的除夕,我家當值頭家,雖然父親已經不能與我同行,他教給我的祭祖規矩、過程、儀式,已成為我的信念。
我感懷二世祖婆的良苦用心,跪在墳頭是遍嚐人間辛辣甘苦的我,她以豬肝、鴨蛋、柑,重新調和孱弱的身心,這些祭品化作能量進入我的胃,我的血液,提供勇氣與自信,讓我堅強茁壯。
一壺熱茶即將喝完,餅乾也吃了半盒,咽下的鴨蛋滋味,任憑時光流逝,我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