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質探訪
二十多年前,初次到馬祖,感覺到馬祖地勢起伏不平,只有上坡下坡兩種路,幾乎少有平路的印象,光禿禿的山頭,儘是佈滿著花崗岩,沒什麼值得再訪,且那時僅到南竿、北竿兩個島。這次去馬祖是參加本縣退休教師協會之旅遊行程,因常聽聞馬祖觀光旅遊發展得有聲有色,又因環境教育學會先前舉辦了三次地景保育與教育培訓研習,邀請台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林俊全及秘書長劉瑩三蒞金指導,他們兩位都非常推舉馬祖地質公園的成功事例,更激起我報名此次的馬祖行旅。由於行程中包含完整的馬祖四鄉五島,感覺應不虛此行,但最擔心的是天候不佳會影響離島交通,幸好,托大家之福,每天都是陽光普照,風平浪靜。此行獲得許多有關地質公園的新知啟發,學習到很多馬祖與金門各有不同的地質特色。
馬祖是由一群大、小島嶼所羅列而成,與福建東南沿岸各島包括金門系出同源,均是由花崗岩及花崗片麻岩構成,與台灣的火成岩又有很大的差異。以地理位置看,金門、馬祖的原鄉為福建,但因國共內戰將其斷開,使其與台灣、澎湖成為命運共同體,這是古老花崗岩堅固守護的結果。因馬祖的緯度較為偏北,許多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都與金門不太相同,一直以來我都想要再去深度瞭解。這次馬祖行的首站為大坵島,除了沿著步道觀賞野生的梅花鹿外,還可以看到海岸受海水侵蝕的海蝕溝、海蝕洞及優美的地景,島上還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及諸多軍事設施,當天回到芹壁聚落,喝了下午茶,觀賞烏龜島、播音站及碧山景觀!欣賞芹壁夜景,國寶級的石頭屋,呈現閩東建築特色,猶如身處他國境地。
次日即搭船到達東引島,觀賞巨型的安東坑道,全長共約三百公尺,四百六十四個臺階,沿途四通八達,有八個通往海邊之坑道口,真是鬼斧神工,不可思議的工程。接著一系列的地質巡覽,包括東引燈塔、烈女義坑、一線天、擂鼓石、國之北疆等,這些景點再融入歷史故事,充分地顯現東引閃長岩與花崗岩特色之美景,其地形陡峭、節理發達、海崖險峻,盡入眼底,真是美不勝收!經觀察與考證結果,東引的地質含有大部分的閃長岩。第三天到了東莒島,島上呈現許多虜獲岩及磷灰岩的地質結構,與西莒島之流紋岩,形成馬祖極為特殊的地質景緻。更有著名的大埔石刻,是一座明萬曆年間馬祖受海盜侵襲攻略的見證史蹟,被列為三級古蹟;東莒燈塔是使用當地花崗岩所建成,已逾百餘年,屬二級古蹟,這兩個地方可說是馬祖最珍貴的古蹟,可道出許多有關花崗岩的故事。另神祕小海灣的海蝕柱與海蝕溝、岸邊的馬祖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中心與閩東建築的福正漁村,聯成一幅美麗的文化地景,讓我們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第四天造訪馬祖地標及香火鼎盛的天后宮與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巨神像,神像由365塊花崗岩砌成,高為28.8公尺,因馬祖各島之總面積為29.6平方公里,故加置80公分的避雷針,高度正好29.6公尺,象徵整年都守護保佑馬祖這塊土地;天后宮氣勢雄偉,配合周邊十二幅雕塑,述說媽祖在馬祖之真實故事,成為馬祖旅遊行銷之最佳口碑。最後一天參訪南竿最高的雲台山,標高248公尺,為明顯的花崗岩地質;北海坑道是由堅硬花崗石鑿成井字型交錯的坑道,我們坐著搖櫓船,欣賞坑道岩石之美,感佩當時國軍開鑿坑道之艱苦,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趁著行程空檔拜訪南竿遊客中心樓上之地質公園學會,索取及諮詢許多有關地質公園資料,圓滿完成美好的馬祖地質行旅。
經過這次地質探訪,我發現馬祖的觀光旅遊充分凸顯其地質之美,馬祖做到了,我想金門更可以做到。雖然我們目前整體觀光旅遊也做得不錯,但我們的地理位置、地質結構、文化史蹟及戰爭遺跡的內涵比馬祖更為豐厚,若能在既有基礎上,參酌馬祖地質公園的成立及作法,爭取各方面經費,全面加強地景保育,發揮地質特色,將對金門未來之觀光發展助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