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不變,形式何妨?
每逢慎終追遠的清明時節,大批人潮湧向公墓整理祖墳、祭拜死去親人的壯觀場面總讓人印象深刻。傳統的安葬方式選擇讓死者保留完整的遺體甚至刻意著裝打扮一番,伴隨各色各樣的陪葬品置入精心訂做的棺木,然後擇吉地吉日下葬。一般而言,每一位往生者死後「住所」佔地四至五平方米是免不了的,至於那些身分顯赫或遺眷為特別表示敬意者,「臥」擁動輒十平方米「豪宅」者亦不乏其人,於是年復一年,隨著往生者「進住」人數的增加,公墓的「版圖」也日漸遼闊。土地不會增加,反而因各種用途所需而吃緊,人的死亡卻也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傳統的安葬方式依舊是對待往生者的唯一選擇,則活人與死人爭地的情形勢必無法避免。
人類的生活與時俱進,思維也應更有彈性與變通的空間,保留死者遺體完整甚至為其準備死後用品、財物、住所等一應俱全,最根本的意義乃在於表達對死者的愛與不捨,那份心是本質,用什麼方式呈現規則是形式的問題。試想,人非千古不朽,縱然力求遺體完整並穿戴整齊入殮,不消數月終將皮爛肉腐,最後仍是白骨一堆,唯一能留存其完整形貌的地方是活著的親人的心中,而非那塊長眠之地。
愈來愈多人有了這樣的體悟,也因此採用供奉骨灰罈方式的靈骨塔,接受度也愈來愈高。專業而現代化管理的納骨大樓,以有別於傳統安置與追思往生親人的方式運作,卻絲毫不減對死者的尊重。其實對往生者的種種安排,只要是真誠的,並不一定要「起大厝」才表示有誠意,更何況生前的關愛遠比死後的尊榮來得更重要。當然啦,人的這副軀殼活著的時候固然珍貴,死了充其量不過是等待分解的有機物,若能像馬英九所說「死後火化骨灰灑向大海回歸自然」,不論對死者或生者而言,或許才是最高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