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築塔藝術的演進

發布日期:
作者: 葉有仁。
點閱率:968

小時候在故鄉,不論到那個城,那個鎮。總有塔和廟,由於塔是高的建築物,又富藝術色彩,所以到某個城市去,只要看到塔就知道城在那裡了。所以塔是城鎮的代表,也是中華建築藝術的具體表現,同時塔也是宗教的特徵,中華文化的顯現。

相傳塔是佛教的產物,所以塔又稱佛塔。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不僅使中國增添一種新的外來宗教,面且影響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哲學等重要的文化領域,就建築的藝術而言,最奇特的就是佛塔。最早的塔始於印度,是作盛放骨灰和舍利子之用。

塔傳入中國究竟在何時?現在還無法考定,據道宣「三寶感通錄」載:坊州玉華宮寺南二十里山上有古塔基,唐高宗龍朔三年大慈恩寺僧人慧貴,在其居側掘出銘石:「同保定年塔崩」和「置塔經四百餘年崩」字樣推斷,中國建塔可能在東漢桓帝時代,至今約二千七百年左右。

中國的塔雖然傳自印度,但決不是印度佛塔的模仿,而實參以中國的建築藝術,這不僅表示中華民族接受外來文化的能力,而且顯出中華民族融合外來文化的力量。中國漢朝時代的塔樣,現在已不可考;不過六朝的塔形,還可以從敦煌、雲岡石刻中見,大抵三層或五層,上端置有相輪,每層的簷角斗拱,混合著中國原有樓閣建造藝術。如現存蘇州北寺塔和上海龍華寺塔,相傳為三國時吳大帝所建;蘇州瑞光寺塔,相傳為五帝時所建。至於證實為北魏的遺物的,有山西大同城內千佛小塔,河南開封嵩巖嶽寺塔。

到了隋唐,佛教發展到達頂點,塔的代表式樣也趨於複雜,隋朝的塔,現存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寺觀音塔,南京攝山棲霞寺舍利塔。唐代現存的塔有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河南開封嵩山法王殿磚塔、河北房山縣雲居寺石塔、山東長清縣靈巖寺慧崇塔、歷城縣神通寺朗公塔、仝縣觀音寺九磚塔、四川省嘉定縣凌雲塔、雲南昆明常樂寺塔等。

唐代以後,八角形多層塔非常流行,更可顯出中印建築藝術的合流,到了元朝,因佛教支派喇嘛教的傳入,在塔的形制上起了特異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建築多是平面的、對稱的,使人產生安定的協調感,只有外來的塔,高聳孤挺,使人發生另一種建築藝術美的感覺,如現在佛教國情濃厚的泰國,任何建築藝術,都是高高尖尖,可能高尖就代表佛教的藝術形象。

目前台灣,經濟繁榮,國民富有,建廟拜拜的風氣很盛,到處都有新興的廟宇出現,但建塔的卻是很少,即使建塔也是建得小巧的,不夠雄偉,不夠氣魄,只有高雄的澄清湖畔,南投的日月潭畔,建的玄奘塔,比較具規模,富宏麗壯觀以外,其他的僅能說是精巧別致了。

塔是一種建築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特徵,雖然起源於印度,但經中華文化二千七百多年薰陶,它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了。它以往的作用是代表宗教,代表建築藝術,代表社會的繁榮與人心的安定,現在它卻成了觀光的資源,紀念的崇敬,當然也是中華文化的代表。

現赴大陸探親及觀光的人甚多,願建築界有氣魄的人,有建築藝術的人,去大陸各地觀摩歷代建築的塔,然後回到台灣,精心設計一些代表中國文化藝術的塔,在各地建築起來,使台灣在塔的方面,也風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