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張天師

發布日期:
作者: 黃金瑞。
點閱率:1,309
字型大小:

道教始祖張道陵,原名張陵,漢順帝時,學道於雞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五斗米道」。如魏書釋老志云:「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實行樹功,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老。靈帝置華蓋於灌龍,設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即雞鳴山,又稱鶴鳴山),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受,其道大行。」此即道教之源起。

又據沈德符野獲編云:「張天師名道陵,字輔漢。生於漢光武十年(公元三四年),居吳之天目,以符水治疾病。桓帝永壽元年(公元一五五年),白日上昇,年一百二十歲。唐天寶七年,冊封太師。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熙寧中,加『輔元』兩字。大觀二年,冊封正一清清庭真君。子孫相傳,以至於今。::宋真宗賜其裔龍虎山道士張正隨,號真靜先生。立授錄及上清觀。蓋其時崇奉天書,故有天師之稱。胡元至元十三年,始命張氏三十六代道土張宗演,為輔漢天師演道靈應沖和道人,遂真拜天師。本朝洪武元年,始革教主天師之封號,封張正常為正一嗣教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宏德大真人,秩二品。至隆慶中,降為提點六品。至今上丁丑,仍復真人。」此即張天師生於東漢之說。

至於天師之名,亦非自宋始,由來已久。如俞正癸已存稿云:「晉書何充傳云:『時愔及弟曇奉天師道。』南史沈僧昭傳云:『::少事天師道士。』魏書釋老志云:『寇謙之遇大神太上老君曰:自天師張陵去世以來::。』則天師之號,由來已久。三國志張魯傳云:『自號師君::。』是天師之名,由師君得之。水經沔水注云:『濜水南逕張魯治東,其西有張天師堂,於今民事之。』所謂天師者,指道陵。」可見天師之名,自三國、魏、晉之世已有。不過,天師的封號,乃自元始,元以前,只是世俗相沿的聳稱。其他或稱法師,或稱師君,或稱太師、真君、真人、先生等,不一而足。俞氏又云:「隋書經籍志有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君內傳一卷,唐志亦有之,云王萇撰。唐天寶中,策封太師。策府元龜:天寶七年三月詔,亦稱後漢張天師。宋時稱三天輔教大法師。老學庵筆記云:天聖八年,賜張天師二十五世孫乾曜虛靜先生號,蠲賦稅。::夷堅志云:虛靜不娶,嫡派遂絕,今以族人紹其後。元時封為嗣漢天師,有道教碑,史亦有傳。明史方伎傳云:張正常元時天師。洪武元年,太祖曰:『至尊者天;豈有師乎?』改授正一嗣教真人,秩二品。::」(見同書)自此,天師之封號始革,但民間仍一律稱為天師。

降及清代,雖已無天師之封號,但仍被賜封為真人;且天師之後代子孫,亦准世龍其職,只不過秩祿已由二品降為五品而已!其中惟乾隆三十一年,以請雨升三品。總之,歷代的天師都受到朝廷的封賞和民間的崇拜,優渥備至!到了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入江西,政府曾一度下令革去天師之封號。然民間崇信已久,至二十三年七月全國發生大旱時,上海聞人王一亭先生等,復恭請嗣漢六十三代天師張瑞齡「登壇齋禱」,俾期上蒼早降甘霖,澤及萬姓,而解災荒!

關於張天師的家世,據近人傅藏園「漢天師世家跋」(此書見續道藏正一部,著錄為四卷,此明萬曆甲午本,為五十代孫國祥所輯刻)云:「余嘗通觀前後,而知其教之行於世,歷長久而不衰者,蓋非無故也。自道陵造作道書,以召號徒眾,其孫魯繼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觀編中所記,道陵得黃帝鼎書,受玄君經籙,及誅蛇伏虎青城山破鬼城數事,所侈為靈奇者,固妖妄不足信;然開井煮鹽,蜀人食其利至今。且其為教不外於旌善懲惡,而飾以鬼神報應之說,誘以丹籙昇舉之靈,聳動愚民以堅其信念,所謂神道設教,叔季人心迷昧,得此亦足救刑政之窮也。魯據地自王,以鬼道教民;然其旨主誠信不欺,作義舍以止行人,治道路以除罪過,禁酒禁殺,皆因其俗而施政,為民夷所傳樂。其後封完府庫,歸命魏祖,五子封侯,保民安土,其晚節亦足多矣!歷晉、宋以迄隋唐,仍世相承,潛修道妙,不與世接。惟十二代孫恆為唐高宗召見,十五代孫高為唐玄宗召見,二十代孫諶為唐武宗召見,咸以人主好道,或訪問玄修,或修建壇籙,未嘗別示尊崇。至二十一代秉一至南唐時,始有龍虎山建祠宇賜水田之命。顧考其年齒,自五代孫昭成迄於秉一,咸享大年,高者過百齡,次亦八九十歲,是其修生修道,固有世傳之秘矣!宋自真宗以來,崇尚玄學,襲教之後,多召赴闕廷,寵錫道號;如二十四代以下正隨賜號真靜先生,乾曜(二十五代)澄素先生,嗣宗(二十六代)虛白先生,敦復(二十八代)葆光先生。至徽宗晚崇道滅僧,徐神翁林黨素之徒日進,天師後衛尤蒙寵遇,繼先(三十代)以鹽池靖妖之功,賜號虛靜先生,頻得覲見,禮數優隆。::高孝兩朝時修朝覲。至三十五代孫可大,當理宗時奉勒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始儼然為道流之領袖。元世祖平宋以前,時通訊可大預告靈徵,至是遣使召宗濱(三十六代)至,待以客禮,賜真人號,頒二品銀印,命主江南道教事,給予度牒,各道路籙司及州道正司縣威儀司旭屬之。::自是而後垂為定制。與棣(三十七代)嗣教,其妻始荷仙姑之封。與材(三十八代)嗣教,復賜正一教主之號,晉階一品,加紫金光祿大夫,封留國公,母亦荷元君之封。嗣成(三十九代)嗣教,加知集賢院事。至四十二代正常,時值明太祖御極,封號誥命祿秩一如元代,惟增設贊道掌書等官。其子宇初嗣位,即世所稱峴泉先生者也。成化時元吉(四十六代)嗣教,給予金印,並御書「大真人府」四字以榜其第。至玄慶(四十七代)聘成國公朱儀女為室。彥頨(四十八代)聘定國公徐延德女為室,累世皆聯姻勳戚;又值世宗好玄慕道,賜宴恩禮,越於尋常,簪組衣冠,儕於鼎族,與其祖庭玄修養道之旨相去遠矣!::又案正一真人之封沿及清代尚存舊制,仍崇以一品之階。乾隆十二年以副都御史梅成奏,言正一真人至宋始有封號,元加封天師,秩視一品;明初改正一嗣教真人,秩視二品,本朝仍明之舊。而會典不載品級,蓋以類於巫史方外,不得與諸臣同列,即康、雍間曾荷褒封,亦用以祈求雨澤,非如前代崇尚其教而必階以極品也。旋照太醫院使例授為正五品。至三十年入京來朝,奉旨加恩升三品秩。諭旨言念其承襲已久,世守道教,舊例一品未免太優,遽降五品又過貶損,::然朝覲筵宴大典,未便以道流廁身其間,一概停止,以肅體制。」

這是張天師的詳細家世,以及自晉宋以來歷代受朝廷封賞的情形。在中國,除了孔子的後裔之外,實在沒有人比得上張天師的後代受到如此隆重的國恩了!

不過,現存的張天師,已非嫡派,如上文所引「夷堅志」:虛靜不娶,天師嫡派遂絕,今以族人紹其後云。按虛靜為漢天師三十代孫,一作虛靖先生,係宋徽宗所賜號,原名繼元(一作繼先),以鹽池靖妖有功。但因為其平生不娶,只專心修道,京師將亂,潛出城,還鄉尸解,復隱於峨眉山。蜀人時或見之。惟其已經登仙,而不是人間的天師了!故自三十一代起,便從他的族人中還出繼承,天師嫡派遂絕。

至上文俞正「癸巳存稿」所引陸游「老學庵筆記」:「天聖八年,賜天師二十五世孫乾曜虛靜先生號::」經查「宋史」及王宗沐「續資治通鑑」,均作澄素先生。因為虛靜已是天師三十代孫了。如果說「續資治通鑑」亦云:「崇寧四年五月壬子,賜信州龍虎山道士張繼元號虛靖先生,漢道陵三十代孫也。::」足見陸游所記似有錯誤!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