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補習,真厲害?
前不久國中基測放榜,電視新聞報導一位台北市某國中女學生拿到全部科目皆滿分的優異成績,而重點是她讀國中的三年來未曾上過補習班,靠的是上課專心、課後用心的自修學習,證明了不必靠補習也能有好表現。
在補習風氣盛行的今日,這樣一則不靠補習的「逆勢操作」讀書有成的報導反倒具備了「新聞性」了。如果將時空拉到沒有補習班的年代,這種表現傑出的案例或許不會著眼在是否經過補習的「加持」,反而應該探討其讀書的方法與訣竅才是。這則新聞特別強調「從未上過一天的補習班」,多少也透露了在多數家長或學子的心中,甚至可說是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念裡,想要把書唸好、考得好成績,補習似乎成了一種必需。也正因為大家都愈來愈覺得別人都補習,自己不補習的話就好像會不如別人,居然有人不走眾人都走的道路,也能有好的表現,甚至是如此完美的表現,就不免令人訝異,值得媒體深入探討了。
記得那段就讀國中、高中的歲月,當時台灣已吹起補習風,但這個純樸小島上的多數人仍不知補習為何物?應付學校課業、準備升學考試,靠的全是自修,擔心光唸課本不夠穩當的,頂多是買一本參考書「補」一下延伸教材,增加考試的信心。沒有補習文化,全憑土法煉鋼與自我鞭策,照樣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只是少了媒體的大書特書罷了。
如此說來,以前沒有補習班、學生也不致於無所適從,如今補習班成了熱門行業,倒成了極吊詭的現象。如果考試終究以課本為主,補習班存在的利基為何?其實,能夠找到自修方法、建立正確學習態度,不必非得靠補習;反之,找不到學習竅門或無法自我鞭策者,自然成了標榜打通學習經脈、加強考試功力的補習班的「獵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