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重讀「桃花源記」

發布日期:
作者: 根本。
點閱率:766

日前,收到一封題為「現代桃花源」的副刊投稿,作者感覺在「金門」生活超級的舒服,可以到海邊撿海鮮烹飪、到處可聽蟬鳴鳥叫、也可眺望海景吹海風,居民生活純樸,這絕對是都市人渴望找尋的世外桃源!拆閱這封投稿,我搜尋三十年前國文課本中讀過的「桃花源詩并記」,兩相對照之後,決定儘快安排版面刊出,以饗讀者!

「桃花源詩并記」是晉朝詩人陶淵明虛擬一個風景優美、民風純樸、饒富人情味的世外桃源;在那裡人們勤奮耕作、悠然自得,享受寧靜的生活樂趣,「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那是人們夢想的最高生活境界。

其實,陶淵明是東晉名士陶侃的後裔,然陶侃為官清廉,身後家道中落。尤其,陶淵明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生活困頓,幸其外祖父家裏藏書甚多,提供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飽讀詩書之後胸懷大志,年廿九出任縣令,但看不慣官場阿諛、諂媚,為官八十餘日慨嘆:「無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遂掛冠解印辭官歸隱故里,過著「夫耕於前,妻鋤於後」的田園生活。

當然,農耕生活不比在朝為官享俸祿輕鬆容易,一如其歸園田居詩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以管窺務農是多麼的辛苦,然而,「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他們仍安貧樂道,因而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不朽的詩篇。

或許,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真的不存在,至今沒有人見過武陵人;也或許,古往今來,官場中人敢於不同流合污,能不為五斗米折腰者,畢竟是少數。相反的,為了名利與權位,不惜卑躬曲膝汲汲營營,或好官自我為之,笑罵由人!昔日年幼懵懂,讀「歸去來辭」,只能囫圇吞棗,無法領略其中滋味,如今年近知天命,重讀「田園詩人」的章篇,內心又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