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
看過這麼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叫陳道婆的,他有鑑於那些打柴的樵夫,每天為三餐辛苦,一心一意砍柴和賣柴,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以致苦不堪言。他很感慨地說:「高坡平頂上,盡是採樵翁;人人盡懷刀斧意,未見山花映水紅。」
顯然,挑柴砍柴和賣柴固是忙碌辛苦,但這無非是為了生活。如果在工作中不能體會個中的情趣,辛苦的工作就顯得失去意義了。我想,這就是現代人,整天為了過分的貪求,把自己弄得飲食無味,坐立不安,失眠與焦慮。這些現象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都是失去平常心所致呀!
記得有人說過: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一切會是無色的;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一切會是黑色的;不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一切會是白色的。的確,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佛光山的星雲法師,就曾對「平常心」做了這樣的詮釋:無事時心能「澄然」,有事時心能「斷然」;得意時心能「淡然」,失意時心能「泰然」。說得更明白點,「澄然」、「斷然」、「淡然」與「泰然」,乃在提醒世人「歡莫喜」、「悲莫哀」,凡事應「如如不動」、「無罣無礙」。
當然,平常心絕不是「看破紅塵」也不是「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境界。就像海上的波浪,有高有低,起伏不平,而不論是身處順境或逆境,若能隨遇而安,常保一顆平常心,就不會為外境所轉,得意時勿喜,失意時不悲。
總之,平常心就是生活要平常。隨時抱持著一個持平的生活態度,得,隨他去,失,也隨他去;歡,隨他去,悲,也隨他去,這正是平常心的表現,如果人際間的生活處事都能抱持著一顆平常心,必然能夠達到「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生活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