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減量還得重質

發布日期:
作者: 杜仲。
點閱率:893

全民健保採行總額自主管理制度,改變原先對醫院給付採取「論服務量計酬」方式,取而代之以「總額預算」支付。原本醫院看愈多病人,可從健保局獲得的給付愈多,如今門診量飆得再高,也不能比其他同業多領一毛錢。換言之,不管看多少病患,分得的費用都一樣,在「看愈多病患,賠愈多錢」的壓力之下,醫院只能以限制門診量與用藥等手段因應,避免「得不償失」。

健保局這項措施主要是想扭轉過去「論量計酬」下,醫院輕住院、重門診,門診動輒超量導致就醫品質差的弊病。試想,一個醫生一上午三個小時門診時間得看上七、八十位甚至上百位病患,每個病患最多分得兩分多鐘的門診時間,少則不到一分鐘,如此「寶貴」的醫病互動時間,往往在病患來不及描述自覺症狀、而醫生也無暇細問的情況下一閃而過,門外漫長等候換來進門後「閃電式」的看診服務,醫生心裡所想的只是有無足夠體力看完所有病患,哪還能顧及醫療品質?如今總額預算制度讓醫院覺得猛飆門診量根本「無利可圖」,可謂「多做多虧」,醫院終究是營利單位而非慈善機構,將門診量控制在給付總額的上限,才是符合醫院營運條件的做法。

台省醫院門診限量,病患得到的就醫品質是否提升尚待觀察,但診次縮減讓不少病患掛不到號卻引發抱怨聲浪。門診限量或許增加掛號困難度,若是名醫更可能「一號難求」,但若因此讓醫生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了解每一位求診病患的問題,或因少看診而得以多花心力照顧住院病人,不也是民眾所衷心企盼的嗎?吾人希望醫院門診限量不只是捍衛利益的消極因應,更要有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的積極作為,讓不便的抱怨聲轉變為肯定的掌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