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心意最重要

發布日期:
作者: 彼言。
點閱率:663
字型大小:

好友的母親不久前往生了,他和家人們決定用簡單而莊嚴的方式送她最後一程。他們向殯葬所租用禮堂,架設一處簡單的靈堂供親友前來致哀悼之意,在家祭與公祭結束後辦理遺體火化並移厝納骨堂。好友說讓這環境清幽的地方成為陪伴母親長眠之處,也算是家人們能為她做的最後一件事吧!

在傳統的殯葬觀念裡,「入土為安」似是對往生者最尊重的安排。長輩「駕鶴西歸」了,晚輩盡孝的極致表現,一是盛大隆重的出殯隊伍,再者就是覓一處風水好的福地,擇吉日風光大葬。墳塋象徵往生者安居之所,若能安排得寬敞舒適,或許往生的親人「住」得滿意便能庇蔭子孫,再不然至少如此盡心料理後事也能博得鄰里的讚揚。傳統的殯葬禮俗根深蒂固,使得「土葬」仍是今日多數人安排往生親人後事的選擇,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觀念較開放者嚐試接受將往生親人火化納骨灰於罈,安置於納骨塔中,相對於入土安葬,既無厚實棺木也沒有體面的墳塋,但骨灰罈安置處所不僅強調外觀具莊嚴之美,內部環境清淨典雅,體貼往生者的心意絲毫不打折扣。

人難免經歷生死關卡,選擇土葬是習俗使然,只是一座墳至少佔地兩公尺見方,一處墓園動輒上百座墳,所使用土地面積不可謂不大;又聞有習俗教人以自身血液、毛髮、衣物置於罈中,覓地造「假墳」並在墓碑書以「壽」字,說是可以求財、求健康,甚至讓鬼差誤以為該人已往生,陰錯陽差讓假墳主人逃過死劫,延年益壽。地區是否有這種習俗雖不得而知,但在台灣卻頗為盛行。試想,土葬已用去了不少土地,若活人又為了種種名堂造假墳,無異與死人爭地,使得土地規劃利用更顯吃緊。

「改變舊習俗、接受新觀念」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時間也需要宣導。好友選擇用「火葬」料理母親後事,過程簡單卻不失隆重,少了勞師動眾大費周章,哀悼之情卻未稍減。我也相信只要心意真誠,火葬甚至更豁達的樹葬、海葬,一樣能表達對往生者的尊敬,還能兼顧環保,實在值得推廣。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