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歌歲月
社裡有一處提供同仁放鬆身心、聯絡情感的卡拉OK室,老舊的早期辦公廳舍內,一台電視機、一部點唱機、兩支麥克風、一張淘汰不用的辦公桌與兩三張椅子,即便沒有裝潢與空調,置身其中堪稱夏熱冬冷,但熱中高歌一曲的同仁仍不時呼朋引伴,在工作告一段落時前往陋室縱情飆歌,稍解夜班的工作壓力。
幾次同仁邀我一起歡唱湊熱鬧,我總是興趣缺缺,寧願站在一旁靜靜聆賞,在他人一曲唱罷之際報以熱烈掌聲,同仁以為我不好意思開口唱,其實他們哪曉得我是唱得厭煩了,只想與這些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保持一點距離。說自己唱卡拉OK唱乏了,不是想證明自己「身經百戰」,只不過是那段青春年少飆歌歲月的真實寫照而已。
我向來不排斥唱歌這玩意兒,但激發我K歌興趣的誘因,竟是兩個自國中時代便結識的死黨。雖然高中三年各自面對繼續升學與投入職場的人生規劃而疏於聯絡,卻因機緣在我考上大學後又湊在一塊兒。當時金門還沒有包廂式KTV,但外場式的卡拉OK店卻大行其道,憑藉著駐軍龐大的消費力,加上喜愛唱歌而可能成為潛在消費者的部分鄉親,這種以每一桌餐點飲料基本消費額為主的歡唱場所,也曾風光了好幾年。每當寒暑假返鄉,我總是難逃死黨們「緊迫盯人」招術,三天兩頭約出來雞貓子喊叫一番,一開始大家總是漫不經心地亂唱,但畢竟外場唱歌的情境壓力比包廂大得多,在包廂內慘遭魔音蹂躪的都是熟識朋友,唱得不好也不必覺得太難堪;外場台下一桌一桌全是陌生的歌友,讓人彷彿參加歌唱比賽一般緊張,唱久了自然會更加賣力,一來怕丟臉,再者也因為漸漸愛上那種唱罷博得掌聲與喝采的成就感。
在那個卡拉OK風靡金門的年代,單單金城市區內就有不下二十家這樣的歡唱場所,或座落在醒目的街道旁,或隱藏在曲折的小巷中,一一成為我和死黨們探訪體驗的目標,隨著這種經營方式的逐漸式微,好友們也各奔東西,面對各自的人生,那段K歌歲月成了記憶裡的曾經。雖然情境不再,狂熱也不再,但每每憶及那歌聲濃,友情更濃的歡唱情景,更見證了卡拉OK從興盛到沒落,即使已許久不曾開口歡唱,內心卻仍迴盪滿滿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