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圈」框
說真的,每個人都有朋友,不過,知己難尋,所以有所謂的「相識滿天下,知心無一人」之感歎。
儘管如此,人畢竟是人,在這群體的社會中,每個人自有他自己「公私」領域的人際關係,或稱「圈子」,不然,離群索居,就會成為社會的「邊緣人」。
有人說: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中,常是大圈圈中有小圈圈,小圈圈中有圈圈。
很多人也很喜歡把常在一起的伙伴,稱作「死黨」。顧名思義─死忠兼換帖。大家相濡以沫,利害與共,講義氣,論交情,相互扶持,形成一股精神契合與力量,自是人之常情。
但是,不論身為那一個「圈子」的人,私底下也許可以談交情講私誼,但是,一涉到眾人之事,更必須有個大是大非原則,講個公理與正義,方能以德服人,領導群倫,這就涉及個人的人品問題了。
中國人傳統的人品觀,大略可分為兩種人,一是君子,一是小子。
什麼是君子?且看「君」為「群」之首,可見,所謂「君」子,一定要能合「群」。這個「群」字,也極盡中華文化精華。孔子講仁,孟子談義,說來說去,就是談個人如何處「群」體這個核心價值。假如心中處處有群,那就是君子;反之,時時只想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要如何討好、諂媚別人,一心想從「群」那邊摟到什麼資源,而從不想自己貢獻給社會或群體一些什麼,那就是小人。
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人屬於那個「圈子」中人,並不打緊,重要的是要有原則、有是非,至少也得把握住「先公後私」,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也得想想別人,這就得靠自己的人格修養與器識。
總之,唯有不私心自用,能跳脫出小圈子打轉的人,方能不受困於「圈子」之內,破除門戶之見,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