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后垵好菜癟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炳洳。
點閱率:1,243
字型大小:

以往金門人物質生活匱乏,所食三餐不外乎俗稱地瓜的番薯糜(粥),魚肉蔬果都很罕見。一般百姓多半自行醃製鹹菜或蘿蔔乾之類以為配菜。閩南話把白蘿蔔稱為「菜頭」。遇到蘿蔔收成好些,採收的蘿蔔堆積如山,蘿蔔葉子剁碎可以當成餵養豬隻的飼料;蘿蔔球莖部份除了飼料用途之外,更是人們食用的美味。  

  但是,早年因為沒有任何保鮮或冷藏設施,吃不完的蘿蔔不可能無限期的擱置而不變壞。所以,通常採用一些簡便的加工處理辦法,讓蘿蔔可以延長食用期限,而「菜癟」(「癟」在金門話裡唸「補」)正是最普遍的處理方式。把採收的白蘿蔔清洗之後,不需要削皮,就切成一條條的形狀,然後讓陽光曬上數日,等到水份蒸發得差不多了,將蘿蔔乾放置到陶甕之類的容器內,再灑上食用的鹽巴醃漬,蘿蔔就成了可以貯存很久的菜癟。

  另一種處理方法,則不需要把白蘿蔔切成條狀,而是晾曬之後,把一整顆一整顆的蘿蔔放入大型的圓環井內(用水泥環堆砌,直徑約一米半,深度約二米的圓池),也有部分是用石塊堆砌成的圓池或方池。

  每當蘿蔔鋪排一層或二層後,就灑一層鹽巴,後再排列一層蘿蔔、再一層鹽巴,如此層層堆積,直到一定高度後,再壓上一些大石塊;然後在洞口蓋上木板、麻布袋等防雨水。

  由於露天的緣故,醃漬過程中,難免偶有雨水滲入,加上被鹽巴逼出來的水份,池內經常可見像是發霉的污水,感覺並不是太好;所以,每隔一段時日,就得搬動石頭,舀掉多餘的水,或是再添加鹽巴;如此來回幾次,等到脫水告一段落,醃製也就告成。

  后垵的菜癟好,據說其獨到之處是把蘿蔔醃漬在所謂的「屎嚳」(糞坑)內。早期金門鄉下田間、甚至在如今東門一帶,遍佈著許多的屎嚳,是農民貯存水肥的地方。如今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把蘿蔔放在屎嚳內醃漬,這樣噁心的作法,怎麼可能製造出美味的菜癟?當然,我相信那些用來醃漬用屎嚳必定是先清洗過的,也或許只是曾經當過屎嚳,後來則當成蓄水池用,鄉下田間確有許多這樣的情況。

  不論是用圓池、方池或屎嚳醃漬蘿蔔,因為醃漬的數量比較大,即使自家人經年累月不斷的吃,也很難消化完畢。所以,拿到城裡市場上,或挑到大街小巷或各個村落叫賣,就成了當年十分普遍的現象。為了讓準備販賣的菜癟賣相好一點,從池子撈起來的菜癟,通常還得塗抹上一層紅赤土,感覺就像剛從田裡拔出的蘿蔔。

  民國以來,金門中西半島的一些村落的農民,其中當然包括后垵在內。經常得一大早就挑著菜癟擔穿街走巷、挨家挨戶的叫賣。日據時代時,沙美老街市集還挺熱鬧,各路南北貨雲集,當時的后垵菜癟也是頗受百姓歡迎的。賣菜癟的挑著菜癟擔,從水頭、賢聚、后垵、盤山等地,一路走到沙美,整個路程將近二十公里,許多人貪黑趕早,無不希望可以多掙一點錢改善生活。

  或許醃漬菜癟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但一樣東西要讓人吃出口碑也不容易。后垵的菜癟是否真正好吃,現在已經沒有機會親自品嚐體會,倒是民國六十幾年時,還偶爾會聽見叫賣菜癟的聲音,只是來賣菜癟的並不是后垵的好菜癟,而是半山(今盤山)所醃漬的,盤山的菜癟或許已經取代后垵的菜癟了。

  如今,不管后垵也好、盤山也罷,似乎少有人再去醃漬好吃的菜癟了,菜癟的黃金歲月已然消逝;或許就如同它的名字所暗示,得等到我們揮霍完眼前的幸福美好而再度遭逢物質的匱乏乾癟,才會悄然地懷念或期盼聽見叫賣菜癟的聲音!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